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参麦合剂治疗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药物治疗组。干眼动物模型制作完成后,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药物治疗组给予参麦合剂灌胃。治疗后第7,14,21,28天分别行眼表荧光素染色,Schirmer试验,干眼分析仪和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CIC),观察眼表细胞学变化。治疗后28天,每组随机选取5只动物,处死后剪下结膜组织,western-blot对MUC5AC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不同实验组取同部位的结膜组织行冰冻切片荧光免疫组化原位检测MUC5AC的表达;取结膜及角膜行石蜡切片检查;扫描电镜观察角膜和结膜组织上皮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药物治疗组用药28天后,Schirmer test值较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CIC检查示药物治疗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较其他两组结膜上皮粘蛋白MUC5AC蛋白条带光密度值(OD值)增加(P<0.05),与正常眼相似(P>0.05)。药物治疗组MUC5AC阳性区域圆形、饱满,染色清晰;其他两组结膜MUC5AC阳性区域形状不规则,染色不清。光镜检查示:药物治疗组角膜上皮浅层为1-2层扁平上皮细胞,中间层为1-2层翼状上皮细胞,基质层为1层立方形上皮细胞,基质层排列规则。其他两组角膜上皮层数减少,基质水肿,嗜伊红。后弹力层及内皮层未见明显异常。药物治疗组结膜上皮浅层由高的柱状上皮组成,排列整齐;深层是立方细胞,细胞紧密压缩,核椭圆淡染,其间见PAS阳性的杯状细胞。其他两组结膜上皮层数减少,上皮细胞扁平增大,细胞层数减少,底层立方细胞消失,杯状细胞几乎不见。扫描电镜下可见正常眼角膜上皮表面微绒毛及微皱襞长而丰富,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角膜上皮表面平坦,微绒毛断裂,药物治疗组与正常眼差异不明显。结论参麦合剂治疗干眼症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结膜上皮杯状细胞产生粘蛋白MUC5AC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