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白垩世轮藻化石的发现论黔中红层的划分及相关的构造运动(摘要)

来源 :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扎佐、旧州盆地的红层以及贵州全境与之相当的沉积多被称为下第三系,与“茅台砾岩”对比。文章分析了近些年在该地区发现的轮藻及其它古生物化石,结合岩层特点进行了广泛比较,认为:扎佐、旧州盆地的两个轮藻组合显然属于华南晚白垩世中、晚期。这两个盆地的红层应全部归于上白垩统,扎佐组、旧州组的地质时代分属晚白垩世的中、晚期。贵州的白垩纪运动仍可能发生在Valanginian期之后,但扎佐、旧州以及黔中、黔东南的一些白垩纪断陷小盆地的形成应在Turonian期以后,大致相当于茅山期运动,与南雄盆地等近乎同时形成。(穆博纶摘)
其他文献
该文根据古生物组合、岩性、岩相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将广东兴梅地区二迭系划分为:上、下两个统,上统分两个组(阶),即大隆组相当长兴阶;龙潭组相当吴家坪阶。下统分两个组(阶),即文笔山
该文将北京西山的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七个地层单位,即清水涧组、灰峪组、岔儿沟组、阴山沟组、红庙岭组、双泉组与石景山组。灰峪组、盆儿沟组与阴山沟组为北京矿务局1976年创名
为解决巴彦花群的地质时代和地层划分问题,作者从82年始,对井下和几个野外露头剖面巴彦花群的介形类、孢粉化石进行了研究。初步鉴定介形类有3科12属47种(3个新种5个比较种)。据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旧石器考古和第四纪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该文依据171篇文 献,从古生物学、地层学、火山活动与新构造运动、石人类学与旧石器考古、环境演变与新生代古地理
鄂北南漳地区的白垩、第三系发育较好,该文作者在研究江汉盆地古新统地层对比专题时,收集和整理了鄂北房县、南漳、钟样等剖面,并实地进行观察,有针对性的在南漳倒庙—四望山剖面
棉花覆盖地膜栽培具有保温增温 ,调墒防旱防渍 ,增肥通气 ,抑制杂草和减少劳动用工的作用。同时还能充分地利用其有效生长季节的光热资源 ,促进棉花早现蕾 ,早开花 ,早结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