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中医证治

来源 :首届两岸四地中医药循证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works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中医对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的认识及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从肝肾亏虚论、气血亏虚论、内风论、痰论等方面阐述了中医对该疾病的辨证论治。
其他文献
重点介绍"脾不统血"所致免疫性血小板紫癜"从脾论治"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并评价设计特色.该方案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前瞻性、中央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并按照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进行临床试验,客观评价"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案特色主要有:①在突出中医药理论与中医特色前提下,以行业公认的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为终点观察指标,以中医证候与出血症状为特
目的:研究强心复脉方含药血清对乳鼠受损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Wistar乳鼠窦房结细胞,分为六组:正常组、模型组、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空白血清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模拟缺血-再灌注法制备细胞损伤模型,采用膜片钳技术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各组细胞自发性动作电位,测量各组细胞复极至20%、50%、90%动作电位时程(APD20、APD50、APD90)、最大舒张电位(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对乳鼠窦房结细胞形态结构、搏动频率及钾电流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酶解+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Wistar乳鼠窦房结细胞,分为正常组及模型组,对模型组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窦房结细胞的自发性动作电位、瞬时外向钾电流(It.)和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峰值电流,并与正常窦房结细胞进行对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窦房结
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抑制学说(CSD)、三叉血管神经学说(TVS)是偏头痛常见的发病机制.血管变化继发于CSD,是三叉神经血管变学说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偏头痛整个发病机制中,血管舒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血管活性物质(多巴胺、硝酸甘油)出发,构建时相性血管舒缩异常偏头痛大鼠模型,有助于深入理解偏头痛的血管发病机制.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散外用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建立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定期检测温度和机械刺激下大鼠行为学变化、并测定其尾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潜伏期;血浆NGF含量;以及L5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形态分析.结果:模型组出现明显行为学改变(P<0.05),尾神经SNCV、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mientalautomi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多发性硬化的实验动物模型,经过近2个多世纪的发展,EAE的实验动物模型已较丰富,不同模型的敏感性和临床过程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本研究就EAE的发展史和目前不同品系实验动物、不同抗原制备EAE模型的特点做一述评,对未来EAE模型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益肾达络饮治疗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水平.复方益肾达络饮在探讨中药复方益肾达络饮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EAE小鼠动物模型,对分为中药组(小鼠进行益肾达络饮干预治疗)、激素组(进行醋酸泼尼松干预治疗)、中药+激素组(进行联合治疗)、抑制剂组(施药SB203580),同时设立不进行干预
目的:构建老年期痴呆肾虚精亏证和痰浊阻窍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睾酮(T)、白介素6(IL-6)、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变化,探讨老年期痴呆典型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分次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叠加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在疾病模型基础上分别施以过度房劳形劳和投喂高脂饲料,建立病证结合肾虚精亏证和痰浊阻窍证的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测定血清内T、IL-6和GSH-Px的
目的:旨在观察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伴焦虑抑郁障碍的慢性每日头痛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我科门诊6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并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米替林(25mg/晚)预防头痛,实验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早中各1片)治疗,评估焦虑抑郁改善的有效性,观察头痛程度及次数改善程度.结果:两组在治疗后一个月及三个月HAMD及HAMA评分改善例数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02、0.000),实验组
目的:麻葛丹仲饮对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Hcy、D-D的影响.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伴腔隙性脑梗死(阳亢血瘀型)随机分为麻葛丹仲饮+络活喜(治疗组)和络活喜+叶酸(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患者服药8周前后临床症状、血压、血清Hcy和血浆D-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降低不显,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