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科Auto CAD课程改革与思考

来源 :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da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经过多年的发展、普及和应用,Auto CAD软件因其拥有界面良好、操作性能优良、操作便捷实用、应用范围广、普及性高等优势,很多企业的绘图都采用这一软件.因此,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育人目标的技术本科院校开设Auto CAD课程也是非常普遍的.结合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和育人目标,阐述了Auto CAD课程在课时设置、授课技巧、授课内容及手段和实践环节等几方面所作的思考、调整、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其他文献
阐述了直流变换器三电平拓扑变换教学的内容,以Boost变换器为例介绍了直流变换器三电平拓扑的变换过程,分析了其控制方式,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电流纹波要求下,采用交错开关方式时比传统开关模式可大大减小电感设计值,实践证明,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课堂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电气设备及控制》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各种电气设备有清晰、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并了解其控制方式,能在工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中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在校教改基金的支持下,本课程组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同时介绍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电气设备及
介绍了一个新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内容体系,该体系以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消费"全过程为主线,重点讲授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在课程的开始就使学生掌握电能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原理,建立电力系统的整体概念;以电力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管理"为主线,讲授电力系统基本理论、基本分析与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工程思维方式,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内容
面对教学信息化、专业认证以及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电气大类培养方案所采取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建设思路,该思路针对"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两条主线"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采用"3+3"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采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宽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敏锐创新能力的要求;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于3+1模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方案;给出了此新模式下人才知识体系、相应的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的强化架构;论述了设置3+1模式培养方案时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测量技术类课程实验教学和实践,创建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应用、自主提高”四段渐进交互式教学模块,总结提炼了“设计建议型”、“扩展应用型”、“多元求解型”等六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经过十年发展和近五年围绕创新教育的集中改革与建设,已取得了
本文依据成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求,通过电装实习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文中介绍了遵循电装实习的规律,安装调试数字万用表产品样机的过程,探索了一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求知的方法,成为了该专业的一个办学特色,验证了培养方案中安排的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实训基础.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本文通过该校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从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和探索,以适应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