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血管损伤26例治疗报告

来源 :2010中国长江医学论坛——骨科学与医学发展暨江苏省第十二次骨科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_pacif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肢血管损伤比较常见,近年来随着机械化和交通的发展,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这类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应用显微技术及时修复血管是提高成功率、降低截肢率的关健。现对本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26例四肢血管损伤的治疗进行了报告。
其他文献
1997-2004年本科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不同原因造成的桡神经陈旧性离断伤21例,临床疗效较好,本文现对桡神经的解剖特点、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的选择、神经缝合法等进行了探讨。
上世纪70年代后期Goodfellow和OConnog等(1978)首次将活动平台的概念引入了全膝关节置换(TKA)假体,成功地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动平台假体Oxford假体。本文介绍了旋转活动平台TKA的历史发展,浅谈了旋转活动平台假体的优点,阐述了活动凹面型平台与TKA的后向稳定,分析了活动平台TKA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探讨了Gemini MK Ⅱ假体的设计特征与临床应用。
颈椎前路手术是脊柱外科医生经常需要实施的一类手术。由于该手术的高风险等因素,许多医院年开展这类手术的例数较少,难以形成规范化的手术流程。本文回顾总结了2006年1月-2008年11月在本院完成的200例颈椎前路手术的经验。研究结论:①手术体位与切口选择在考虑方便操作的基础上要兼顾手术的安全性;②后纵韧带在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以及防止颈椎过度牵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纵韧带的切除应该有选择性;③对颈前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根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实施前路单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或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术后观察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定期评价神经功能。结果:随访3-48个月(平均18.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摄颈椎X线正侧位片均提示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钢板、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神经功能ASIA评分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1个月与术前
目的:探讨以第2、3伸肌支持带鞘管间血管为蒂的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治疗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2例腕舟骨骨折,采取带以第2、3伸肌支持带鞘管间血管蒂的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加克氏针固定的手术方法。结果:手术操作简单有效。术后随访1-3年,平均18月,22例患者骨痂生长及骨折愈合好,功能恢复满意。
目的:探讨临床Hoffa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从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18例Hoffa骨折的患者行X线、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后的诊断及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和骨坏死,X线显示所有骨折愈合,仅1例并发骨性关节炎,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功能参照Letenneur评估标准,优良16例,可1例,差1例。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影像学的追踪观察发现,部分椎间盘突出物可以自行缩小或消失。这种在没有化学融核和外科干预的情况下,突出物自发消失或缩小的现象被称之为重吸收现象(disc her-niation resorption/regression/resolution/disapperance)。本文对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着重说明椎间盘出后发生重吸收与发病部位无关,颈、胸、腰椎间盘突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胫骨平台骨折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Schatzker分型属Ⅴ、Ⅵ型骨折。本文回顾了自2003年2月-2009年8月,14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的结果。
目的:对老年R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应用锁定接骨板(LCP)治疗老年R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16个月,平均6.5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制定疗效标准:优14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8%。结论:LCP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确实、术后卧床时间短等优点
骨髓水肿综合征(bone marrow edema syndrome,BMEs)最早报道于1959年,是以髓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随着MRI的出现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骨髓水肿综合征与股骨头坏死在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转归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对骨髓水肿综合征发病机制以及与股骨头坏死关系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