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污染过程中亚微米级颗粒物化学组分消光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第九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中高浓度颗粒物,特别是粒径从0.1 到1 微米粒子产生的消光效应,是导致污染过程中水平能见度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1]1.我国东部地区秋冬季霾重污染事件频发,准确评估重污染过程中颗粒物各化学组分对大气消光系数(与大气能见度成反比关系)的贡献,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复合污染背景下重污染过程的成因机制[2].
其他文献
大气沉降是气溶胶、颗粒进入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包括干、湿沉降和界面交换,直接影响着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以及空气质量.研究大气沉降颗粒的来源、组成,以及化学结构特征,有助于人们了解大气中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会议
关中平原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该区域城市群面临严峻的近地表O3 污染问题.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O3的重要前体物,目前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城市中臭氧污染与VOCs 的排放敏感,因此控制VOCs 是臭氧污染控制的重要途径.
会议
自1999 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一转型造成了西部各省份地区的二氧化氮(NO2)污染在空间分布和时间特征上的变化.
会议
近地面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来源于光化学反应产物,在其前体物浓度(NOX 和VOCs等)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光照条件越充足且温度越高,臭氧的生成速率越快,近地面臭氧浓度就越高.
会议
大气颗粒物由于其显著的健康效应、生态效应和气候效应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机物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会改变大气颗粒物的物理性质如吸湿性和云凝结核活性,化学性质如光化学氧化活性.含极性组分的有机气溶胶可以作为有效的云凝结核,增加云的反照率从而对气候产生间接影响.
会议
NO3 和N2O5 是大气中重要的活性含氮物种,其大气化学过程对于大气氧化性和硝酸盐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1].2016 年5-6月在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主教学楼楼顶(离地面高度约15m)开展了"Photochemical smog in China"综合观测实验[2],该校区位于北京市西北方向,距离市中心约40 公里,是典型的城市下风向区域.
会议
PM2.5,是指粒径小于2.5 微米的大气颗粒物.由于能够导致多种人类疾病,大气PM2.5 的健康效应近些年来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1]我国属于大气PM2.5 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且近些年来,人均暴露PM2.5 浓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会议
流行病学资料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与人类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能引起哮喘、肺功能下降、呼吸系统炎症,甚至危害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促使癌症发生.有关大气颗粒物的人体危害机制等问题,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颗粒物经人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呼吸道黏液中抗氧化剂( antioxidants ) 反应生成大量活性氧(ROS),造成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及健康危害.
会议
臭氧污染已逐步成为继细颗粒物(PM2.5)之后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另一类空气污染物[1].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 是臭氧(O3)重要的前体物,在大气光化学烟雾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2].
会议
过氧化物作为大气中重要的氧化剂,同时也是ROx 自由基( OH 、HO2和RO2)的储库分子,在硫酸盐生成、ROx 循环、二次有机气溶胶( SOA) 生成等大气化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