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高AIDS患者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04年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157967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在我国已进入快速传播期,积极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素问·评热病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中医学的理论出发,分析艾滋病的病因,不外"正虚"、"邪侵"两端.即邪毒入侵和精亏气虚;病机为脏腑虚损和气血津液失常;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发现一批治疗艾滋病有效的中药,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艾滋病病毒,调整免疫功能和控制机会性感染;其中以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最具有中医特色.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运用、实验研究、剂型改良以及单味药研究概况的系统研究回顾表明:该方药少力专、疗效卓著,是中医治疗呕吐的经典方剂,现代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随着组成该方单味药研究的不断深入,显示组成该方三味中药具有不同程度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的共同药理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该方抗肿瘤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其次,鉴于半夏的毒性问题,根据中药新药研制的规范与要求,促使我们为了考察其安全性而思考
小柴胡汤首见张仲景《伤寒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柴胡汤防治肿瘤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该方在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通过细胞因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调节肿瘤免疫;减少肿瘤复发、侵润和转移;预防恶性转化;配合综合治疗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有独特作用。检索1993年至今关于小柴胡汤抗肿瘤方面的20余篇文献,笔者对该方在肿瘤防治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
中医药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其内容多为古代综合时代小生产方式下积累的成果,中医高等教育虽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但其相关术语的梳理、规范与目前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仍须继承、整理与完善、创新。本文从组成、剂量、主治等方面分析了仲景方剂尚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提出在规范化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仲景方剂基础与比对数据库,采用统计分析与评定量表结合的方法分析归纳数据,
以举办知识竞赛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促进教学相长,该活动的开展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枳实消痞丸配合西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上皮细胞Fas、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中西药合用对幽门螺杆菌清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NaHCO溶液及幽门螺杆菌国际标准菌株SS1灌喂BALB/C小鼠,建立Hp感染动物模型。对造模动物分别投以中药、西药、中西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对胃粘膜上皮细胞Fas、Bcl-2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三组对Fas、Bcl-2表达的影响。结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含药血清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Ca]i、cAMP的影响。方法:以高浓度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凋亡模拟焦虑症神经细胞损伤状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检测[ca]i浓度、放免法测定cAMP水平,探讨酸枣仁汤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钙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皮质酮组细胞内[Ca]i浓度、cAMP水平显著升高;与皮质酮+正常动物血清组比较,皮质酮+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简称"肝癌",具有发现晚、发展快、治疗难、预后差的特点,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0万人以上发病,且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发生的肝癌,占全世界40%,全国肝癌年平均标准死亡率为10.09/10万人口,居全国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在农村次于胃癌,在城市次于肺癌。本实验通过观察消癥散作用于小鼠肝癌实体瘤和肝癌腹
肝藏血而寄相火,体阴用阳,喜柔恶刚,赖肾水以涵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焦脾胃之气以培之,辛疏之品以达之。临证治肝病,应据肝之特性,始终不忘养血柔肝,同时注重肝、脾、肺、肾的协同作用:重视补肾养肝,肃肺平肝,实脾抑木,疏解肝郁,将滋养肝体与条达肝用有机结合,使肝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
方剂学作为一门中医主干课程,既有中医基础学科的特征,又有中医临床课的影子,学生既有学习的热情,又有畏难的情绪,既融合了大量的中医基础知识,又有规律可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定位为"修剪的园丁"、"雕刻的工匠",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授方剂学知识。学生则犹如一个容纳前人知识经验的器皿,极少有机会参与对知识经验的探索和发现。在学生离开课堂、离开学校后,这样的教学对他们究竟还有多大意义?仁者智士早已
本文从循证医学角度,根据循证医学的方法学原则,评价一篇中药复方制剂RCT文献,从中反映出许多这类文献常见的缺陷。提示我们,今后的中药制剂临床研究应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而应进行真正合理设计、严格执行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其疗效,以期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来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