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与对策建议

来源 :四川省科协,四川省电力电子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13050621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表明我国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迈出了全域全面开发、多点多极共兴、重塑经济版图、实现强省之梦的步伐。处于川东北城市群属于"第三层次"的巴中正抢抓机遇,着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谋求新跨越。为此,笔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深入调研,认为目前存在着农民缺乏实力进城,农民没有身份进城,城镇富民产业滞后,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提出要增强综合服务职能,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要素保障,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税扶持政策,促进城镇产业发展;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支持城镇加快建设。
其他文献
会议
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交通运输业中日益发挥着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就农村公路管养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目前存在着农村公路相关养护管理法规缺乏,认识错位,重建轻养,管理站职能和作用发挥不够,管护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提出要健全理顺维养护体制,进一步强化管护工作责任,加大公路管护宣传力度,加大农
会议
会议
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城市地下管网就如同一个人的"血管",是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支撑与保障,应该有效预防地下"血管"患上"血管梗塞"、"血管瘤"等疾病。作为建设"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之"首位城市"的巴城,地下管网目前的乱象堪忧,具体表现在爆管漏气险情频发,生命财产安全常遭危及;停水断路事故繁多,社会民生秩序常遭干扰;开膛破肚重复建设,市政公益设施常遭破坏;污水臭气漫流街巷,市民人居环境常遭污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涵,四川省城镇化的发展和现状,认为目前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拆迁问通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城乡社会保津制度不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不协调,地区间差异大;信贷体系不发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筹资困难等问题。提出要加快农业和工业现代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拆迁赔付和安置保障制度,加快土地改革;落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
为了推动四川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跨越,四川提出了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重点在于形成多个增长点和增长极,然后通过这些极点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地增长。四川根据“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已经初步规划了四大城市群和五大经济区。因此,总结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相关经验,对于更好地推进四川“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实施和促进四川“
低碳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一项重要生产力。文化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自我丰富。因此,低碳文化的形成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并有意引导和培育。针对低碳文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经济、人口、设施、制度和文化这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低碳文化的培育。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农村的土地。当前,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下,农村集体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实践中,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制度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亟需探索改革的方向。而农村集体土地走国有化道路,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政治上,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土地一样走国有化道路有制度支撑;经济上,国有化是土地资源优化
新型城镇化不单纯是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注重“人的城镇化”。当前,四川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后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笔者提出,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