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治则再认识

来源 :第六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国经方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rain9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景书中有许多记载,危急重证,当现里阴证太阴病时,多用巴豆、白术等温热药吐下治之。 通过对仲景书的学习,通过对胡希恕先生的有关论述学习,通过联系临床实践,进一步认识到,腹满、心下痞满是里证常见证,是邪在里的表现,经方治疗里邪是通过吐下祛除病邪,但里证分阴阳,里阳证阳明病用寒凉吐下,里阴证太阴病用温热药吐下。这里可以明确,太阴病的治则,“当温之”,即含吐下作用。胡希恕先生总结的“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路”这一论述,见证于仲景书,亦见证于临床实践。 通过学习,认识到,太阴病的治则是“当温之”,其中包含了吐下。 胡希恕论腹痛:腹疼一证,更不乏阴性病。如呕逆、腹中寒痛的附子粳米汤证;寒疝绕脐痛(痛剧严重的小肠下漏,睾丸肿痛)等。一派虚寒,大乌头煎固然可用,但一般多用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加附子、吴萸取效。若寒疝同时兼有身疼者,也有用乌头汤和乌头桂枝汤的机会。若腹中大寒痛,痉挛得厉害的,因证而施,可予大建中汤。诸般卒病,腹满痛,痛如锥刺,甚至口噤假死,病势凶险者,只若寒实于内,无热证者,予三物备急丸吐下之。 综上所述:太阴病的治则:温中祛寒,包含吐下。
其他文献
中国西南山地是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重要分布地,但是对该物种的活动模式研究很少.2017年7月-2019年8月,本研究以云南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为研
灵长类社会中存在着非母亲成员(成年雌猴、青少年猴和成年雄猴)对婴儿的照料行为,即非母亲照料行为,该行为直接影响新生婴儿的存活与发育以及婴儿母亲的日常活动,是灵长类学
从《伤寒论》原文以及后世应用看,六经均可以见到下利,不能见到下利一症,即只考虑太阴病,这很容易导致临床误治。并且,从版本考证的角度,太阴病提纲中出现的“自利益甚”,是值得商榷
  历代医家及著作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尽相同,大多数医家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并从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立论进行辨证治疗[1]。导师赵德喜教授
太阴病是临床常见病,在六经辨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理解太阴病的内涵和外延将大大提高我们临床辨证水平,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将从太阴病的定义、诊断标准和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分析,就太阴病发黄证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识到发黄是太阴病的主要表现,与太阴病的关系最密切,正如仲景所说“太阴当发身黄”,有黄即在太阴;太阴发黄的病机是
  笔者多年来参加全国经方论坛,学习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传承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拜师于伤寒大家姚梅龄教授门下。学习了全国伤寒名家对《伤寒论》诸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