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BPA环境降解的影响研究

来源 :第九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其粒径微小,可达微米甚至纳米级别,能被生物摄入体内;另外其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极有可能吸附环境中已经存在的污染物,从而影响它们的环境行为1.但目前为止,大多数的研究关注于微米级别塑料的毒性,对纳米级别的塑料研究较少,另一方面关于微塑料和污染物共同存在下的情况研究也相对较少.
其他文献
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和废弃,纳米微塑料(NPs)的环境行为已引起广泛关注.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NPs 对环境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NPs 可能作为污染物的载体,促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扩散.之前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对污染物迁移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米颗粒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
会议
塑料工业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随着塑料工业的急速膨胀,微塑料也随之成为环境中一种备受瞩目的新型污染物.
会议
认识纳米塑料的团聚行为是了解其在环境中动态变化过程的关键工作.到目前为止,关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纳米材料的团聚行为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聚苯乙烯纳米微球作为代表,研究了不同种类无机盐和天然有机质对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团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机制.
会议
微塑料污染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生态效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具有很强的疏水性,环境中的微塑料富集了大量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及有机氯农药等疏水性有机物1,可直接影响有机物在环境组分中的分配.
会议
2004 年,英国学者Thompson 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开启了微塑料的研究之旅;近10 年(2008-2017),微塑料研究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建立微塑料分离和鉴定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证明了微塑料在环境和生物体中的大量和广泛存在.
会议
微塑料分布于全球海域,在海水、地表水、河口、海滩、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内均有检出[1-3].由于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并可被鸟类、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入,微塑料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热点和前沿.
会议
水体微塑料污染日趋严重[1],水中微塑料的存在对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具有潜在威胁[2].目前,微塑料在水处理过程中的物化特性变化尚未明确,亟需进行相应的研究.
会议
环境中微塑料污染不仅直接危害生态系统健康,同时还可作为化学污染物的载体,通过富集、转运、扩散和生物吸收造成食物链污染与生态风险[1].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调查显示,聚苯乙烯发泡塑料(EPS)污染在我国海洋及海岸带环境中均非常普遍,特别是养殖活动对EPS 污染的贡献较大.
会议
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废弃塑料被不断排放到水环境中,并随着水流分散富集各个水域.由于磨损、物理撞击、光降解作用等,这些塑料被分解为颗粒更小的微塑料(Microplastic)甚至纳米塑料(Nanoplastic).
会议
随着大量的塑料进入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者发现在洋流作用下,太平洋及大西洋已存在塑料漩涡,俗称"大垃圾带".在本研究中,我们采集了从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GPGP)表层水体中的塑料.根据粒径划分为0.5-1.5,1.5-5,5-15,15-50,50-100,100-500,>500 mm 的7 个组别,根据塑料类型划分为硬质片状塑料、渔网和绳子,以及塑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