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水驱稠油油藏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激活试验研究

来源 :第二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能源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注水井注入营养物,必要时混入空气,通过激活、调控油藏中原有的微生物群落,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自2001年在大港油田试验见效后,主要应用于中高温高含水油藏.新疆油田六中区为普通稠油、低温砾岩油藏,在油藏地质研究、开发状况以及室内营养剂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油藏注入营养物、空气的试验方案,进行了为期2年的现场试验.现场动态监测与生产动态跟踪结果表明:油藏深部内源菌已被显著激活,其数量较试验前增加了2~3个数量级,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油和地层水性质、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在油井普遍发现水包油或油包水乳状液,其中油包水乳状液黏度可高达620mPa,推测其在油藏深部可能起到堵调及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生产动态分析表明油井增油效果明显,在总注入量为0.4PV的条件下,提高采收率2.8%。初步在该油藏内确定乳化原油是主要驱油机理.该技术在六中区的成功应用,对国内类似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综述了煤制合成天然气(非煤炭气化)的工艺流程,比较了固定床、流化床甲烷化工艺的特点.针对固定床工艺不能及时移除甲烷化反应放出热量的缺点,提出了适合CO甲烷化的浆态床反应工艺.介绍了甲烷化催化剂方面的研究,指出目前甲烷化催化剂常用的活性组分为Ni、载体为Al2O3、助剂为稀土金属等.考察了不同助剂Mg、Zr、Co、Ce、Zn、La等制备的Ni基催化剂的浆态床CO甲烷化性能,并优化了具有明显甲烷化促进
在合成气(CO+H2)甲烷化反应中,制备方法对于Ni/SiO2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影响很大.本实验采用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中采用常规热分解方法和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方法来分解镍的前驱体,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Ni分散度高,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强,Ni颗粒缺陷位少等优点.在甲烷化反应中,等离子体制备的催化剂,金属Ni的抗烧结性和
本文研究在硫化态K-Mo/AC催化剂中加入Rh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XRD、LRS及EXAFS等手段表征其结构,并关联其合成醇活性.经Rh助剂修饰后,活性炭担载的Rh-Mo-K催化剂的合成醇催化性能有明显的提高.其催化性能显著提高的原因在于:氧化态中Rh与Mo有着较强的相互作用,使得K2Mo2O7向MoO2转化.硫化还原后,Mo主要以MoS2物种形式存在,其有序结构尺度随Rh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以提高物质和能量综合利用效率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的,将传统上以煤为原料、分别单独生产电力和化工品的工艺过程有机耦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新型电力和洁净燃料联合生产系统称为多联产(能源)系统.近年来,多联产是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业内行家认为"多联产是煤化工的发展方向".但对于多联产是什么,有不同的描述方法.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多联产系统研究及示范装置运行情况综述的基础上,对多联产系统的分类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多
我国已进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并重阶段,找油找气正不断突破生烃最高温度、储层最小孔喉、聚集最大深度"3个极限",亟需形成新形势下的油气勘探理论技术.本文提出油气资源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理论新认识,形成了以5类大油气区为核心的油气地质认识与关键技术.前陆冲断带以"富烃坳陷前陆冲断带构造圈闭群与区域盐盖层配置"为地质认识核心,"宽线大组合地震采集"为关键技术,推动了库车2万亿方级构造型大气区快速发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已成功勘探开发了以姬塬、华庆为代表的超低渗透油藏,实现了储层渗透率0.3mD以上油藏的有效动用,依据盆地勘探开发实际,首次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是特指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mD的油藏(覆压条件下为0.03mD),其赋存于油页岩及其互层共生的致密砂岩储层之中、石油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油藏,包括致密砂岩油藏和页岩油藏两大类,主要分布在湖盆中部的长
近年来,我国主力油田已逐步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新发现石油储量品质逐年变差,因此大幅度提高已开发油田采收率已经成为保障国内原油产量稳步增长的重大战略选择.依托国家973、86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经过多年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我国陆上油田已基本形成化学驱、稠油热采、注气、微生物驱为主的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系列,"十一五"末年增产原油2500万t以上.总体来看,化学驱油技术中聚合物驱已实现工
"十一五"以来油气藏描述为我国原油稳产和天然气快速上产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我国油气藏类型多样,所处的开发阶段和主体开发技术各不相同,对油气藏描述提出了更多挑战.定量地质学的不断发展、获取资料的新技术手段、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和新的地质建模技术、油气藏描述的规范化代表了油气藏描述的技术方向.在油气藏描述应用实践过程中,针对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和所处开发阶段的生产需求,逐步积累形成了不同类型油气藏描
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显突出,尤其是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愈加严重,进行节能减排迫在眉睫.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利用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碳排放进行处理,更符合我国环保和经济的双重需要.我国陆上油田高含水和低渗的勘探开发现状为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CO2驱数值模拟正是此项技术的关键手段,因而对CO2驱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并分类描述十分必要,对此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在广泛调研国
CO2驱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CO2混相驱可以更大程度提高石油采收率.最小混相压力(MMP)是评定CO2驱能否实现混相的关键参数.笔者分析了系线法和混合单元法中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不稳定因素,考虑了CO2与原油多次接触的过程,得到了多次接触特性线,并分析了CO2驱混相过程的多次接触特性线的特征,考虑温度、原油组成等因素影响建立了多次接触特性线最小值预测关联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测最小混相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