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黄帝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及五味功效

来源 :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创新发展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参考古代医家如全元起、张介宾、吴崑等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的注释对其内容展开进一步论述,阐明五脏苦欲补泻的实质,分析经文中所论及的五味功效涵义,并进一步指出这段理论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防治老年病的研究也日益变得重要,根据老年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特点,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剖析两者之间的关联,为老年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治疗肿瘤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近几十年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中医药抗击肿瘤的丰硕的科研成果,中医药亦成为肿瘤治疗的常规项目。中医药治疗肿瘤正迅速地发展着。现对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源流、现状和发展趋势分别予以论述。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于《内经》,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再认识,现已成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肺与大肠是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之间的表里关系,这种表里关系为中医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肯定。
BMCs是临床级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典范,自1968年成功于临床应用以来已使数百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但主要应用于肿瘤的移植治疗。BMCs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中研究最为成熟,目前除肿瘤之外已逐渐应用于修复心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骨伤科疾病等等。中医药已应用于临床实践数千年,有可能也有必要结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以实现创新发展。本文主要从理论结合临床研究探讨中医药干预BMCs的优势及在心脏修
慢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自Warren和Marshall在1983年发现和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后,国内外学者20多年来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慢性胃炎伴有Hp感染,也称为Hp相关性胃炎。80-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有Up感染,且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炎
慢性病是指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一类疾病,中医常谓之“沉疴”、“痼疾”、“久病”、“顽症”、“百日久恙”等。古往今来,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遗产,我们不能满足于采擷前人点滴的经验,更应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中医学对于慢性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其所特有的治疗方法。
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广泛存在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改变,以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和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近年,慢性病所致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已超过传染病,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估计,到2030年,慢性病所致死亡占全部死亡总人数的75%。因此,如何有效减缓并遏制慢性病的发生是亟待解决并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以及少副作用的
“肾脏”一词最早来源于中医学,有学者提出《内经》是人类第一部解剖学书籍,其中描述了肾的位置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难经》明确指出“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但由于长期历史及传统思想的限制,解剖学知识没有得到很好拓展,中医只能以表揣内,尽可能向不依赖精确解剖知识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另一个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体系--藏象理论,这个理论“重气化,轻形质”,原来的“肾”的概念在加入一系列附加功
miRNAS(micro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小RNA分子,它的表达异常引起相应调控网络紊乱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治病求本是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所在,miRNA及其调控网络是中医治疗起效的可能作用途径。本文结合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临床研究模式,探讨了以miRNA及其调控网络为切入点研究中医治病求本机制的思路。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肥胖是诸多慢性病的根源,控制肥胖就成了防治慢性病关键。中医防治肥胖有较多优势:预防为先、灵活多样、安全有效无创伤、疗效巩固不反弹。这些优势源于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其采取以“通”为主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