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近距离插植放疗治疗前列腺癌21例回顾分析

来源 :首届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071002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25>Ⅰ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4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41例前列腺癌病人,其中21例行<125>Ⅰ植入放疗,20例行双睾丸去势+内分泌治疗.两组条件基本相同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行<125>Ⅰ治疗的前列腺癌病人PSA明显下降,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两组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结论:<125>Ⅰ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具有创伤小、疗效高,可适当推广在临床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羟丙基本纤维素与丝裂酰素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3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行TURBT手术后,随机分为HPC-MMC联合组和单纯MMC组,分别用1﹪HPC-MMC和MMC行膀胱灌注,然后比较两组的肿瘤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PC-MMC组的肿瘤复发率为2/18(11.11﹪),MMC组的肿瘤复发率为6/18(33.33﹪),两组
本文主要针对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的小儿泌尿外科先天畸形的诊治现状作了一个简要概述.其中包括尿道皮肤瘘(尿瘘)、尿道瓣膜和石显阴茎的病理和治疗方法.
目的:提高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1985~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肺肿瘤24例临床资料.结果:经病理诊断,嗜铬细胞瘤20例,皮质腺瘤1例,髓样脂肪瘤1例,醛固酮瘤2例.结论:术前确切的检查及准备,术中术后有效的血压控制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肾上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肺癌术后肾上腺转移患者6例的诊治结果.原发灶均为肺部.6例患者均行B超、CT检查.6例患者的转移灶均完整切除.结果:6例患者至今随访中.结论:B超、CT是诊断肾上腺转移癌的重要检查方法.手术切除转移灶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最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粘膜下注射预防膀胱复发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2组,第1组用20mg吡柔比星溶于100ml注射用水于膀胱癌术后注射于膀胱粘膜下,术后再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第2组为对照组,仅膀胱癌术后经吡柔星膀胱灌注.结果:随访10~48个月,平均32个月.肿瘤复发率第1组为6.5﹪(3/46),第2组复发率为15﹪(6/40).第1组与第2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目的:探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尿道汽化电切技术对40例晚期前列腺癌进行治疗.结果:对晚期前列腺癌的汽化电切,病人术后可以自动排尿,并发尿失禁发生率不高,手术不能诱发转移.结论:汽化电切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它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安全、可靠.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气化电切术(TUVBT)的手术方式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00年~2004年,52例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气化电切术.对瘤体多采用气化切除,蒂部和周围黏膜采用电切和气化相结合的方法,切除深度致膀胱浅肌层.对多发的肿瘤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原则予以切除,对输尿管口的肿瘤则使用电切环小心切除.结果:手术过程顺利且疗效令人满意,未发生完全穿孔、术后出血、电切综
目的:评价膀胱微小血管密度、管腔面积、管腔长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使用单克隆抗体CD31(JC/70A)的免疫染色和电子计算机画像解析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微小血管和微小血管腔数显示相似的倾向,微小血管比微小血管腔数更加相关肿瘤的Grade、Stage、肿瘤形态和大小.微小血管腔面积与微小血管数、微小血管腔数呈现逆相关关系,G1、pTa以及1cm未满的肿瘤具有大的微小血管面
目的:采用睾丸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方法:采用睾丸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晚期前列腺癌(C、D期61例I组),并与22例行睾丸切除术者(·组)各抽取10例进行比较,分别在术前30分钟和术后一月早晨抽血行血清睾丸酮测定.结果:·组术后血清睾酮降低8.0157nmol/l,·组平均降低7.9949nmol/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P>0.05);结论:睾丸内注射无水酒精后睾丸和附睾的质地、大小与术
目的:研究肿瘤抗原致敏的DCs对膀胱肿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近交系F344大鼠44只,均采用膀胱灌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成膀胱肿瘤,随机分为4组;第11周4组经皮下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未致敏DCs、肿瘤抗原及致敏DCs,每周1次,共4次;实验第15周,经显微镜、ELISA及FCM检测.结果:致敏DCs组膀胱肿瘤病理分期低于PBS组和未致敏DCs组(PT细胞在致敏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