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不同感染模式下对斑马鱼的致病力

来源 :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以浸泡感染、创伤感染、肌肉注射、腹腔注射、(17±2)℃腹腔注射、菌株活化2次后腹腔注射6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分别对浓度为106、107和108 CFU/mL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斑马鱼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容易受到感染,单纯的浸泡不会被感染,但创伤后再浸泡则会感染。腹腔注射的累积死亡率高于肌肉注射,低水温下(17±2)℃对斑马鱼腹腔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累计死亡率大大降低,而将菌株活化2次后再对斑马鱼腹腔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累计死亡率则出现上升。感染死亡的斑马鱼均从体内重新分离到接种菌,并伴有脏器出血及败血症。表明斑马鱼可作为研究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副溶血弧菌的体内感染机制及毒力因子功能等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利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和传统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测定并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的体型变异和临界游泳速度(Ucrit),探讨了鲟鱼类形态对其游
会议
  使用Ecopath构建了滆湖生态模型.结果表明初级生产量占系统总生产量的90.93%,其中水草占87.43%,而藻类和周丛生物分别占5.44%和5.99%.食物链中包含了两个能流路径:牧食链和碎
会议
  颤藻(Oscillatoria sp.)是对虾养殖水体中的一种常见蓝藻,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投加不同浓度的颤藻,测定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与体长、体重,以及不同颤藻浓度下凡纳滨对
  采用常压硅胶柱层析和RP-HPLC制备并结合杀虫活性追踪的试验,从小果博落回中分离获得了两种对小瓜虫具有较强杀灭作用的活性成分,通过IR、MS、1HNMR和13CNMR鉴定这两种化
  本文通过PCR-DGGE,克隆文库和传统生理生化三种方法来检测健康大黄鱼肠道菌群,通过PCR-DGGE方法,获得18个条带,其中尿原体属(Ureaplasma)为不可培养菌属,主要菌落为变形
会议
  本文采用断面调查方法(cross-sectional study),于2010年~2011年对我国13个草鱼主养省市的206口草鱼养殖池塘进行了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8个方面45个问题,同时采集病鱼带
  利用浓度为3×103、6×102、2×102copies/ml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粗提液和PBS人工注射感染病毒携带量约为105copies/g的斑节对虾,研究了低剂量感染对携带该病毒的
会议
儿童须慎重使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氯霉素类、奎诺酮类四大类药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属 Children should be careful to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并发骨质疏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SLE患者105例,根据发生
  本试验旨在研究蛭弧菌BDH21-02在控制鲟鱼性腺溃烂病中所能起的作用.通过在鲟鱼基础饲料中添加蛭弧菌剂,蛭弧菌的浓度为1.0×108pfu/ml.选用初体均重500±30g的鲟鱼300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