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预期效应对于深入理解个体在社会互动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预期违背引发的负性情绪是社会预期效应发挥作用的基础,表明情绪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人际互动情境中,决策者的情绪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原有的情绪状态(即伴随性情绪)对其在决策任务中的情绪和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操作社会规范性信息来启动被试对分配方案的公平性产生不同预期;同时,在进行博弈任务前,用情绪影片来诱发被试产生正性、负性和中性情绪,以探讨不同情绪背景下社会预期对其决策行为的影响。使用16导生理记录仪系统(BIOPAC MP150)实时采集被试在实验阶段的皮肤电活动、手指温度和血氧饱和度。结合主观情绪体验报告和自主神经活动监测两种方式对情绪诱发的有效性进行考察。本实验为3(情绪背景:正性、负性、中性)×2(社会预期:高、低)×4(分配方案:$5:$5、$7:$3、$8:$2、$9:$1)的混合设计,其中情绪背景和社会预期为被试间因素,分配方案为被试内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负性和中性情绪背景下,高预期组更倾向于拒绝不公平分配。在正性情绪背景下,高预期组和低预期组面对不公平提议时的接受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正性情绪背景下,面对不公平提议时,对分配方案的高预期不再使被试更多地做出拒绝决策;(2)在中性情绪背景和负性情绪背景下,被试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表现出显著的社会预期效应,即面对不公平提议时,对分配方案的高预期使被试的接受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