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酸-伊利石有机粘土高压排烃后残留烃特征及地质意义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页岩油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以多种方式(包括游离、吸附及溶解态)富集在富有机质页岩为主的地层层系中的石油,属于典型的自生自储油气类型.由于页岩的低孔低渗,泥质烃源岩生排烃后只能部分排烃,造成大量液态烃残余其中.本次研究选择粘土矿物中伊利石与沉积物中广泛分布的有机质之一中的氨基酸(L-赖氨酸)进行复合得到的有机粘土复合体,通过高压排烃后,研究其中的残留烃的特征,以期对高压下页岩油中的资源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属盆缘山区,其地质和地形特征复杂,开展重庆地区下古生界页岩的含气性、地化、储层及保存条件系统研究,对深入探索并评价研究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现场二十余口典型井含气量解析评价的过程中,提出了改进的页岩现场解吸评价方法,较好的解决了传统页岩测定方法时间长,测试复杂、忽略诸多关键参数信息的缺点,能够快速、有效的评价页岩含气量,并且改进的方法技术能够充分挖掘不同参数的地质意义,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损失气量和解吸气量及其关系能够反映其主要赋存方式的差异,开发效果预测系数(DPC)对页岩气产能具有预测作用;甲烷碳同位素值随解吸时间出现明
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具有时代老、成因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含气性差异大等特点,而保存条件的优劣、持续压力封存条件直接控制了页岩气富集程度.本文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含气性和产量的典型页岩气井进行解剖,取得了如下认识:页岩气层的含气量、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电阻率以及页岩气气体组分可以作为页岩气保存条件优劣的判识指标;应用方解石脉体中包裹体分析和
为探讨桂中坳陷西北部中泥盆统页岩氧化还原条件和古沉积环境,以该区典型页岩气调查井(桂页1井)岩心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XRF和ICP-MS测试方法对中泥盆统地层(320.35m~938.5m)以1.5米采样间隔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纳标组地层V/(V+Ni)、V/Cr、Ni/Co平均值分别大于0.67、4.65和7.71,且富集竹节石、菊石等生物组合,指示其沉积时期海平面相对上升,处于有利于
随着非常规油气在全球的兴起,苏北盆地页岩油藏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对于页岩油形成条件、富集规律研究较少。本文在对阜二段层序划分基础上,分析页岩油藏的形成条件,通过典型油藏解剖,确定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建立页岩油藏成藏模式,预测并评价有利区带。
泥岩的微观结构特征(如孔隙的分布、有机质与矿物的接触关系、页岩油的赋存状态等)对泥页岩油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尽管电镜扫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这方面的研究,但其成果多以定性为主.过去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泥岩的孔隙进行定量表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本文采用截断帕雷托分布模型(TSP)来拟合泥岩孔隙的分布,恢复前泥岩的孔隙度为5.75%,恢复后实际为6.07% .此外在常
目前页岩气勘探的主导思想是寻找可压裂的富有机质页岩,而页岩岩相研究是盆地或区域尺度上识别页岩气有利区的的有效技术手段,页岩岩相的精细划分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笔者以四川盆地西南低陡褶带自贡-荣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TOC测试等研究手段,分析矿物组成、沉积构造、有机质含量等页岩岩相划分依据,研究不同页岩岩相类型及其特征,厘清
泥页岩是细颗粒沉积物,沉积环境与沉积方式都将控制其矿物、有机质特征及其组合类型.选取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开展岩石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XRD)和热解等检测,研究岩石的矿物和有机质的特征,剖析岩石中矿物-有机质组合关系和各类泥页岩成因差异.
我国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缺乏镜质体,难以按照常规方法有效的分离有机质并对有机质进行分类.研究人员虽一直强调页岩中不同形态的有机质组分、演化及其孔隙发育特征的重要性,但是鉴于页岩中有机质多为微纳米尺度,研究难度大,故此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贵州正安地区实施的页岩气参数井——安页1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岩心样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为研
目前的研究认为,致密油具有近源、广覆式、准连续的成藏分布特征,因此油气来源的判断在致密油成藏研究中似乎不再是一个关键问题.但实际上,在我国很多致密油发现区,基于陆相沉积所决定的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在普遍致密的成藏背景下,往往存在一些物性条件相对较好的"甜点"区域,而这种短距离内储层物性条件的变化,则时常会造成相邻区域油气充注模式的不同,体现在油藏地球化学特征上,同样会表现出一些细微的差别.反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