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角度

来源 :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日益显现.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从人口预测入手,根据建设用地标准估算建设用地规模.结果往往出现城市用地规模突破,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实践中,本文采取了先从划定非建设用地入手的规划方法,尽可能全面涵盖和明确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范围,反推有限土地可以承载的人口规模,这种规划方法取得了较为实际的理想效果.通过新规划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的对比分析,从非建设用地入手的城市规划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还可以丰富城市规划理论,不失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出现的贫富差距带来日益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化,社会群体空间分异居问题成为当前政府、社会和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居住分化问题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而欧美国家近年普遍开始采取住房混合战略以推进混居格局.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欧美国家城市近年来的居住分化与混居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评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住宅建设以空前速度在发展.回顾一个世代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1)改变住宅短缺阶段;(2)改善住区环境阶段;(3)提升住区文化阶段;(4)追求住区精品化阶段.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从规划设计角度看,主要有:(1)价值观的错位与迷茫;(2)规划设计的误区与失当;(3)乡土文化的遗弃与失语;(4)理论、方法研究的滞后与缺失等.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
建设生态城市,内容纷繁复杂.明确其中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可以使得建设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在探讨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产业发展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并从循环经济理念出发,提出了产业发展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范式,为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结合兰州市西固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实践,探讨了遵循经济理念构建生态城市的途径,即通过各个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支撑生态城市的建设.
跨国投资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推动力.就工业化而言,跨国投资似乎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南北双赢的时代.然而,如果从国家发展的视角来看,跨国投资在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带来机遇的同时,却把输入地的工业化锁定了在低附加值产业的"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输入地这种困境的突破口在于推动区域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因为本土市场是培育本土企业发展,实现完整性工业化的关键.区域规划由于其在推进区域一体化上的独特作用而被
本文通过对德国概况和城市布局的描述,归纳出德国城市均衡布局的特点、成因,介绍了对江苏省城市建设的启迪.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迈进和西部城镇的发展,城镇化问题已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城镇化做了定义,并阐述了甘肃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基础设施弱等问题,分析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提出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原则及空间布局规模结构等,最后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措施.
本文结合我国区域规划的行政区划限制、缺乏参与的制定过程、多层级政府合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的缺失等问题,多角度借鉴了欧盟空间规划的经验:在充分尊重多个政策主体利益的前提下,以谈判协商为规划制定平台,建立多层级体系中的合作组织框架,采取伙伴式合作的规划行动,在多个管理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下制定和实施规划.
城市地区环境特色不仅是自然力量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特征的反映.环境特色具有传递空间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信息的作用.通过对城市地区自然环境特色、人工环境特色、人文环境特色进行解析,以佛山市罗南地区为例,进行环境特色分析,动态分析环境的变化,并提出了在规划中地区发展与保护环境特色的方法.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纽带,对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保持整体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城镇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出现了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盲目模仿建设的现象,其中带来的不良后果之一便是城镇整体景观的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丢失.本文针对城镇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在分析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应注重规划与建设特色小城镇,以
城市发展面临问题的凸现,引发对城市规划的深层思索.文章通过众多技术规定和经验总结,从影响城市规划的众多因素中选取最为重要的作为强制性要素,采用德尔菲法对强制性要素进行刚性程度界定,确定权重,并对强制性要素的静态影响、动态影响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总结出不同时空背景下各强制性要素间的制衡规律和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空间政策和管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