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的气象要素特征

来源 :第九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的气象要素特征:1995-2009年15年间内蒙古地区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发生强和特强沙尘暴共9次。其中强沙尘暴出现6次,特强沙尘暴出现3次,发生范围均是局地性;冬季出现强或特强沙尘暴天气,在前期或当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冬季出现强或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5OOhPa平均高度场环流为两槽一脊型,海平面平均气压场为南高北低型。冷空气的路径多为西北路或北路;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发生期间,旬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高于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一般高于1-5℃;无降雪(或无积雪)旬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高于有降雪(或有积雪)的旬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一般高于2-6℃;有降雪(或有积雪)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高于无降雪(或无积雪)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一般高于1-39℃;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发生期间,月平均相对湿度(包括有降雪或积雪)高于旬平均相对湿度,一般高于5%;无降雪或积雪时,旬和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值相当;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发生期间,旬平均风速大于月的平均风速,一般大于1-2ms-1;有降雪或积雪的月最大风速大于无降雪或积雪的月最大风速,一般大于1-3ms-1;当强和特强沙尘暴出现前1至2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达到最大,风速为最小;当强和特强沙尘暴出现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最小,相对湿度开始下降;当强和特强沙尘暴过后,最低气温达到最小,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
其他文献
受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交通部的派遣,笔者于1984年6月16日至1985年6月15日的一年时间赴日本福岛县的会津工建社学习桥梁。在日本期间,得到工建社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先后
通过对"3.19" ,"4.24”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沙尘暴实况:"3.19”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不仅影响我国北方,还波及到东南沿海地区;"4.24”强沙尘暴天气过
本文从实际预报和服务的角度,对2010年11月沙尘天气极少发季节连续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在西部地区)的两次过程的空漏报情况通过天气实况资料与预报服务情况的对比做了比较
摄影最富魅力之处,不只是画面的优美抑或是光阴的定格,更重要的是那份展现于众人眼前的真实性,让我们时刻铭记:发生在世上的每一秒历史都无法更改。 The most fascinating p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念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比例式平等和算术式平等并非仅仅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使城邦趋向善。城邦的人的自然性即为政治性,积极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即为自然性之显现。优良的城邦使公正得以确立,从而使人们自然趋向于善。城邦法律在维护法律权威性的基础上鼓励人们过一种高尚的生活,使公正得以实现。
本文利用MICAPS-3.1提供的各种资料,通过对大气环流及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角度探讨了此次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成因.沙尘天气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下
实践现象学有两层含义:关于经验实践的现象学和作为心性实践的现象学。前者将感性事物的感知和生活世界的经验理解为实践活动,而非理论认识;后者将现象学还原理解为从自然态度向超越论态度转变的意志努力和练习,而非对既有方法的理论运用。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从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笛卡尔式道路向非笛卡尔式道路的过渡,意味着从理论现象学向实践现象学的过渡;在非笛卡尔式道路中,恰恰是现象学的心理学道路而非生活世界道路才是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更根本的道路;在唯识学—现象学的跨文化视野中,可以将现象学还原理解为一种心性实践。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最早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13世纪末
近年来,沙尘天气对我国的影响具有以下五个显着特点:影响范围广、损失重;多发区集中;与沙漠和沙地密切关联;常与干旱等其他气象灾害相伴发生;沙尘天气的移动方向和影响范围与
郑文焯居吴下近40年,入幕30余年。幕客生涯以一种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影响着郑文焯的词心,熏染着他的艺术旨趣。其词少见与府主交游词作,多见与非府主的仕宦交游词,偶涉官场生活或官署环境,亦多是旁观者的视角。落南之后,吴中胜景渐次成为他内敛凄异的审美对象,印证着他清独尤宜的审美方式,以及夜泛侵晓的审美偏好。自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年间的一系列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亦是他感喟的突出对象。他尤其擅长以幕客既入且出的生活态度、隐者的旁观视角审视时局,发抒时事变更、身世浮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