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二次电池容量衰减机理研究

来源 :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正极产物进行分析及确认.硫正极上主要产物是Li2S2,Li2S,ROLi,HC02Li和Li.SO..ROLi,HC02Li是电解液溶剂DOL和DME的降解产物,而LixSOy是活性物质的不可逆氧化产物.充电循环过程中,ROLi和HC02Li会随着Li2S2、Li2S向聚硫锂转化而再此进入电解液中,充电过程结束时正极上主要产物是LixSOy,其在正极结构中不可逆沉积,能够对由聚硫锂溶出所产生的空间起到支撑作用,所以随着循环进行正极不再发生显著的体积变化.由于Li2S2和Li2S能够与电解液中的长链聚硫锂发生反应,生成中链聚硫锂而溶解在电解液中,因此Li2S2和Li2S的可逆性良好,电池20次循环后由此造成的不可逆硫含量占正极中总硫量低于10%.虽然这些残留的Li2S2和Li2S也会导致部分活性物质损失,但对电池容量衰减的影响是有限的.随着循环的进行,硫活性物质的氧化加剧,20次循环后正极上约有50%的硫以氧化态存在,所以硫活性物质的不可逆氧化是影响Li-S电池容量衰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使用粒子激光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12~33km等效高度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产生的诱导流场.高空条件下SDBD等离子体的诱导流场出现壁面射流流场、复合流场和涡形流场3种类型,壁面射流流场与地面条件下切向射流相同,复合流场先形成切向射流随后转向成为法向射流,涡形流场包括流进壁面的法向射流和暴露电极两侧方向相反的切向射流.高空低气压条件下放电范围扩大,使得空气加速距离增大.随着高度增大,功率效率变化趋
由于是接受目标自身的辐射,红外成像探测环境适应性强,可以昼夜工作,并具有一定的伪装识别能力,是当今各国争相发展的一项探测技术,尤其是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红外成像与探测.本文提出了一种是使用微透镜阵列和探测器单片集成以提高红外系统成像分辨率和探测灵敏度的技术途径.针对空间用线列红外探测器件设计了折射型微透镜阵列,并进行了仿真和评估.主要工作包括折射型微透镜阵列的设计,选择透镜最佳会聚位置和排列方式,
本文分别选择可乐丽多芳基纤维(Vectran)、芳纶(Kevlar)纤维,探索研究超薄蒙皮材料平纹骨架织物.研究了缓冲结构对织物经纬向断裂强力不匀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缓冲结构可以明显提高织物经纬向断裂强力均匀稳定性.无缓冲结构的200D、400DVectran和Kevlar织物的经纬向断裂强力不匀率分别是26%、24%、28%、25%.有缓冲结构的200D、400DVectran和Kevlar
本文针对建筑三维重建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DSM进行建筑物重建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RANSAC算法将建筑物顶部点云分割为各个屋顶面片,进而对获取的各个面片进行平面拟合,然后引入AlphaShape算法提取其边界轮廓信息.之后通过分析相交面片之间的公共点信息,提取出两两相交面片之间的关键点,最后利用这些关键特征点进行建筑物的三维重建.经试验验证,本文方法是可行的.
光学敏捷成像卫星是国际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卫星在轨机动能力的增强加剧了在大倾角成像条件下的无控定位问题.为了获取影像对应的准确物方坐标,本文结合大倾角光学敏捷卫星的成像特点,对卫星俯视、侧视成像以及地面分辨率变化等系统误差源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定量化推导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短时间成像的轨道运动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建立了顾及大倾角成像特点的严格几何定位模型,并提供了影像无控直接
几何构像模型和定向参数解算方案的选择是实现SAR图像高精度立体定位的关键.针对斜侧视SAR图像高精度定位难题,设计了利用单个地面控制点的SAR图像立体定位方案.该方案利用轨道参数获取成像瞬间天线相位中心的位置、速度,并利用1个地面控制点标定近距延迟和多普勒频移,实现定向参数的精确解算和SAR图像的高精度立体定位.采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获取的机载SAR图像进行了立体定位实验,统计分析了其定位误差,验
Image registr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processing step for image processing such as change detection,image mosaicking in remote sensing,however a crucial problem involved feature-based image registrati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移动式临近空间大气密度/温度/风场激光雷达的探测原理与系统组成,分析给出了系统技术指标和探测精度.该激光雷达用于测量从近地面至70km高度的大气密度、温度和风场.激光雷达系统安装在移动平台上,可快速实现测量场地转移.分析表明,在2hour,2km的时空分辨率的情况下70km处风速测量误差为9.4m/s;在1hour,1km的时空分辨率的情况下70km大气
本文利用美国NCAR化学气候耦合模式WACCM3对平流层温度场、风场、臭氧及辐射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适宜飞艇长期驻空的准零风层高度20-22km(也即30-50hPa),7-8月风速小于5m/s的风带可以长期稳定在40°N以北.臭氧分布场显示30hPa高度处,中国地区臭氧浓度出现了带状分布,30hPa以下低纬度地区臭氧浓度低于中纬度地区.太阳加热率的季节变化表明,春夏季节(4月份和7月份),
MIMO-SAR在高分宽幅SAR系统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主要是通过多发多收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相位中心,从而可以应用于常规SAR成像、干涉以及动目标检测等.然而,关于MIMO-SAR研究的一个技术难题是如何有效的实现回波信号的分离.当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限制MIMO在SAR中应用的一个瓶颈.移时正交波形是最近几年提出来的一种可能应用于SAR的正交波形.这种波形不是严格正交,而是满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