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的治疗进展

来源 :山东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9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是皮损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瘢痕组织,隆起于皮肤表面,其内有大量胶原和基质成分的沉淀及毛细血管的再生。肥厚性瘢痕不经治疗有自发稳定或退化的趋势,但无法预测退化的程度或者能否复发;另一方面,、瘢痕疙瘩无退化趋势,并随着时间推移趋向于变大。一般来说,在发病初期,二者很难区分,但二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明显优于晚期治疗。因此对有发生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倾向的皮损建议早期治疗。新生的肥厚性瘢痕早期干预反应较好,但瘢痕疙瘩即使治疗后复发率也很高,应联合治疗以获得更佳效果。推荐的方法:应损伤小、安全、简单易行、潜在的副反应最少。对晚期皮损虽然很难完全清除,但是仍建议治疗以改善皮损(如退红、缩小体积、变柔软、缓解疼痛、瘙痒和感觉敏感)。为避免此类皮损发生及治疗现有皮损,建议病人避免在高危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损伤性操作,尤其是有家族史和个人史的病人:对损伤部位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尽早促进创伤愈合、用移植物和皮瓣早期封、闭伤口、纠正感染或营养不良等会导致创伤愈合延迟的因素);应用推荐的干预方法促进创伤愈合(如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瘢痕或应用封闭敷料)。
其他文献
寻常痤疮的中医认为主要病因病机为热、湿、瘀。方中金银花、丹参清热解毒、燥湿、活血为君药。公英清热解毒,紫草凉血,共为臣药。地丁、生地、丹皮、连翘、陈皮、浙贝清湿热、活血化瘀散结为佐药。白芷,味辛性温,具有祛风解表、排脓、消肿止痛之功效,其味辛而走表,有引药达表之意,是为使药。痤疮饮方中诸药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主次分明。通过有机的配合,提高了疗效,根据痤疮的特点,热、湿、瘀兼
角化性掌湿疹为临床常见病种,其主要表现为掌部皮肤瘙痒,久则肥厚皲裂为特征,常对称发生于手掌部或手指的掌侧,以皮肤弹性差,触之如茧,肥厚干燥或皲裂,指甲至银元大小不等,抓之起屑为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认为病因不明,时轻时重,易于复发,经久不愈,病程长短不一,治疗非常困难。本病属中医学的“燥病疮”范畴,其病机为毒邪郁久化燥,肤失荣润而至或风燥血虚而成,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润肤和营。熏洗法方中白芨、地
近些年来,随着皮质类固醇激素、广谱抗生素、放化疗的广泛应用,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浅深部皮肤感染日益增多,愈来愈受到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的关注.国内马拉色菌的中药药敏的研究已经逐渐开展。但是均为西医系统医院牵头研究,中医医院尚未见专业报道。郑晓晖等运用试管药基法测定中药的抑菌MIC值为:丹皮0.225g/mL、秦皮0.35g/mL、射干0.35g/mL、陈皮0.5g/mL、大黄0.25g/mL、姜黄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这样对从根本上控制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然而从不同的侧面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将为最终控制本病提供必要条件。临床多用物理疗法、神经阻滞等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由于其副作用多,故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药在我国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经验,以其丰富的中药资源、价格低廉、突出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少等优点,而日益受到我国以及世
各名老中医对痤疮认识分如下几类:一、痤疮的发生与饮食有很大关系,多由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肺胃积热而致,治疗以清泄肺胃积热为主;二、痤疮的主要发病机制为阴虚火旺,故常采用养阴清热泄火的治法;三、“血热郁滞不散”是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以清热凉血散瘀为治法;四、从火热理论入手,治疗上以清火解毒为主;五、在痤疮的病因上强调内外两个方面,内有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外有风热之邪侵袭所致。六、重视“湿”、“热”在痤疮
扁平疣又名"青年扁平疣", 由乳头瘤病毒引起.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颜面、手背和前臂,多发于女性,中医称之为扁瘊,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药治疗扁平疣廉简易行,疗效确切.随着中西医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和临床医生治疗经验的积累,扁平疣的辨证论治逐渐形成规律.总结辨证规律认为,扁平疣的形成是在气血失和、肌表不固的基础上内外因素合而致病,在外为热毒兼风湿之邪瘀滞经络,在内为肝失疏泄,筋气外发。根据以上辨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属“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的范畴,多由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病久正气虚弱,或血虚肝旺,或年老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邪毒稽留不去,余毒未清,与气血凝结,阻于经络而发生疼痛,故气虚血瘀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因此治疗上应以益气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故选黄芪、党参补脾益气,扶正祛邪,元胡、香附、当归行气活血,
活血消风汤是名老中医赵纯修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方,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当归、丹参、川芎、白芷、浮萍、白鲜皮、白蒺藜、荆芥、防风、甘草组成.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祛风.笔者临床以该方随证化裁,应用于皮肤科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荨麻疹性血管炎、慢性湿疹等疾病的治疗中,每获良效。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其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率很高,治疗上颇为棘手.我院男性科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冷冻+左旋咪唑+中药擦洗综合治疗肛周CA,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传统的激光、电烧灼等疗法不加以预防措施,复发率极高,复发最常见的原因是隐性感染,只有彻底消除疣体及其周围正常皮肤黏膜内的病毒,才能达到治愈,防止CA
目前临床治疗皮肤病的中药针剂较多,如清开灵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根据中医理论在临床合理应用这些药物,并结合其它治疗方法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中药针剂经较复杂的现代工艺制成后仍然保留或部分保留着原药的功效,例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某些中药针剂具有抗感染、抗炎、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抑制表皮细胞异常增生等作用,这些都为中药针剂治疗皮肤病提供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