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加热场时空变化与梅雨的关系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对大气环流与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已众所周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高原的研究的主攻方向已从机械动力转向热力影响,许多学者也从多种角度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加热作用对亚洲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影响.通过对青藏高原加热场的分析,高原感热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区域存在不同的气候效应.高原感热呈现东西振荡,这种热力区域性差不仅表现在感热通量场上,也表现在地表温度场的异常.因此高原感热的不同区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的影响也有不同.高原潜热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也存在多时空分布特征.加热场本身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可能是引起东亚大气环流的变化的原因之一,影响到长江流域梅雨期的降水的异常. 对青藏高原加热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量的已做的研究,主要考虑加热场及其距平场与梅雨的关系.由于梅雨期降水较对华南和华北降水的分析,显著性不够突出,关键区域不易判别.而通过分析加热场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可以反映出加热场对长江流域梅雨期的降水量的敏感区及其相互影响的主要时间. 利用奇异值分解法分析青藏高原加热场月际变化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量的相互关系,得出:长江中下游6月旬降水与前一年春季高原东西部热力差异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高原感热西低东高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偏多.高原东西部与长江中下游降水量的关键区的显著相关以年代际尺度为背景;而6月旬降水量与前一年夏季高原加热场呈现负相关关系.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场本身也呈现南北反向. 通过对加热场的纬向和径向差值,及其合成的矢量,与降水和气温的奇异值分解和回归分析,得出,加热场的纬向和径向差值的矢量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降水的相关关系与时间变化的分析大致相同,但相关性更好. 本文着重考虑高原加热场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对梅雨的影响.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加热场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降水的影响,得到主要的影响时间和区域,对梅雨期降水的预报有一定作用.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对高原加热场的滞后作用,利于了解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对高原加热场的反馈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GOME(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全球臭氧监测实验)1996年1月-2002年12月NO2对流层柱浓度月平均卫星遥感资料以及根据北京市2001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NO2污
会议
利用日本GMS-5卫星云图资料,对1996年8月3~5日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结合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的分析以及MM5数值模拟,探讨MCC发生、发
台风"麦莎"是2005年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台风之一,在我国浙江登陆后,强度虽减弱较大,但较长时间的维持热带天气系统的特点,并经过千里长途跋涉,到渤海湾减弱为温带气旋,后进入我国东北
会议
利用浙江省小流域强风暴监视预警区域2006年6月10日的每隔半小时的FY2C卫星遥感资料和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监测资料,采用Weiss-Smith方法、云顶亮温分层、双谱组合分析判别等云图
会议
夏衍同志在《人民戏剧》一月号发表的题为《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前进》的文章非常好。其中他提出了要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要交锋,又要讲道理,不打棍子。就是要
利用FY2C卫星云图及定量资料(0LR、TBB等),对2005年7月20~24日台风"海棠"登陆造成河南省大范围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本次强降水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包括雨带
会议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近日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2009棉花年度继续开展收购贷款资格认定工作的范围、标准和程序,认真把好客户准入关。农发行棉花收购贷款资格认定的范围是供销社棉
近几年9、10月份,河南西南部等地出现了90年代以来少有的连续性强降水天气.阴雨时间之长、降水量之大、造成灾害之严重也是罕见的.本文对比1981年以来超长连阴雨过程,着重对秋
使用CINRAD/SB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数据资料,设计了一套简单的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自动预警系统.以反射率强度和直径监测和预报暴雨系统,用垂直液态水含量监测和预报大风和冰雹
会议
2006年入春以来,江苏省苏北地区降水量普遍偏少,出现一定程度的干旱;而进入梅汛期后多阵雨,局部暴雨,部分地区形成内涝.本文处理了2006年春夏季多景EOS/MODI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苏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