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固定在下腰椎疾病中的应用选择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血液经裂口流入主动脉壁,使中层从外膜剥离形成真假腔,血液流体沿假腔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症.本文说明了 AD确诊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手段,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CT、食道超声、MRA等无创性检查技术己经替代血管造影成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主要检查方法,并总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行前路手术治疗患者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龄34-86岁,平均为54.5±7.5岁.按照手术适应症,分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联合减压植骨融合术(HDF),术后3天及随访期间均行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利用
目的:介绍应用两期后路手术,即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二期取出内固定治疗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对8例不适合前路齿突拉力螺钉固定的新鲜齿突骨折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了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而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CT复查显示齿突骨折愈合后,再次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齿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
目的:用3点分离保护椎动脉、硬膜和寰枢间静脉丛,据寰椎后弓最狭窄的3点定位导向,用磨钻准备椎弓根通道,植入椎弓根钉固定寰椎,探讨这种置钉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36例上颈椎疾病:男17例,女19例;年龄19~62岁.平均42.3岁,新鲜齿状突骨折19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分型:Ⅱ型15例,Ⅲ型4例.陈旧寰枢关节脱位11例,其中陈旧齿状突骨折9例,寰椎骨折4例,寰椎横韧带断裂2例.均枕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6月~2010年6月,对113例(男65例,女48例;年龄8~64岁,平均42.6岁)寰枢椎脱位患者按TOI分型分为T1、T2、O、I4组,并给予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分别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脊髓有效空间)、督脉经络淤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T1、T2、O、I组患者
目的:利于三维影像学技术研究寰椎椎弓根钉骨性通道的形态学,并根据测量结果,给出一些置钉方面的建议.方法:从PACS系统中选取60例同时行头部CTA及颈椎MRI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脊髓和椎弓根内壁的距离,椎动脉和椎弓根外壁的距离,椎弓根内侧皮质骨厚度,椎弓根外侧皮质骨厚度及椎弓根宽度,应用SPSS12.0软件对上述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的解剖学数据双侧差异均
目的:通过对血管造影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的方法对椎动脉-寰椎复合体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对225例患者的CTA资料进行处理,将椎动脉V3段与寰椎后弓峡部区域重建为椎动脉-寰椎复合体,根据两种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分型.A型为常规型,椎动脉V3段于寰椎后弓峡部之上走行,以二者间距为依据分为以下亚型:A1型,椎-寰上间距大于1.8mm,A2型,椎-寰上间距介
会议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到2010年5月因齿状突骨折在我院行微创上颈椎治疗随访1年以上患者1 13例,按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成5组,组1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组2患者采用经皮前路经颈1/2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组3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联合颈1/2侧方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组4患者采用经皮后路颈1/2侧方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组5患者采用经皮显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