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救市、退出及相关法律规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法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伴随各国的救市措施而逐渐缓解,世界经济走向复苏,进入后危机时代.本文考察美国在这场危机中的救市法律举措及其经济法特色,分析美国救市退出的法经济学原由和措施,对比美中两国的救市退出机制,探究中国相应法律规制的走向.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在相关金融监管法律规制方面,应着注重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立法,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有效法律依据,同时保障和加紧推进金融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强力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其他文献
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充分证明了目前国别监管制度的局限性和全球监管制度的软弱性.在金融创新与金融开放的同时,建立区域金融监管合作制度成为单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预防和救济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进路.根据中国所参与的区域组织的性质以及中国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影响,选择相应的区域金融监管制度模式.基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以及合作基础,中国—东盟区域金融监管合作制度应选择软法型模式.在与香港进行金融监管合作时,作为主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法制政策、过度金融产品创新的放松监管、国际金融无序,以及美国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极力推崇,是导致这场危机爆发的主要根源.加强对危机产生制度分析,检讨美国金融法的疏漏,研究和借鉴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经验,可以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及金融法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构建"两型"社会的现实要求.针对农村环境保护不力的现实,发展农村可持续性银行业务可为实现环境善治提供资金支持.本文基于赤道原则,探讨了政策与市场供给不足、内外部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健全、针对性行业环保标准缺乏等开展农村可持续性银行业务之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鉴赤道原则,完善相关法律,建立金融业服
农村合作金融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旧有的合作金融组织不断向商业化方向前进,新的合作金融组织在不断地产生,是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必然要遵循的规律.面对农村合作金融这一发展规律,对经济法价值、经济法的功能、经济法的制度、国家角色的定位进行必要的反思,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总体改革、明确新时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明中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存在的税法障碍.分析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法律基础——信托制度,将课税理论、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法律原则作为房地产投资信托税制的理论基础,将信托导管理论作为房地产投资信托课税的基本原理.检讨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现行税收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信托各环节,结合中国实际,对房地产投资信托税收法律的完善提出建议.
在基金管理治理中,需要设立相应的制度以平衡基金管理人与基金份额持有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重要制度之一的基金托管制度,其制度的完善在于确保基金托人具有相应的信息能力,以使得其能够有充分的信息来发现基金管理人的不端行为,以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制度的目的在于,聘请具有一定信息能力的独立第三方来监督基金管理人(基金公司)运作管理,以此来防止和制止基金管理人损害投资人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复杂化,"投资陷阱"更加难以被投资者发现,导致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容易出现误导、欺诈和不当陈述等侵权问题.高盛事件的出现即表明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着漏洞,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仍然需要加强监管.近期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奥巴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从中可以看出高盛事件对推动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是一定作用的.笔者首先对高盛事件进行法律分析,然后将高盛事件与美国最新的金融监管改革联系起来,对金融消费
基金管理中的代理人问题以及相应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公认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了要求基金管理公司聘请独立董事作为独立第三方监督人来监督基金管理人运营基金的行为.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基金独立董事的设立目的在于,聘请有信息能力的第三方对基金管理人的活动进行监督以作为代理人的基金管理人的比较信息优势,因此,该第三方的信息能力和获取信息权力直接关涉到是否能够在监督权方面保障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就独立董事
SEC起诉高盛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本案的前景并不不明朗.在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高盛案"本身如何结案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相反,此案对金融改革带来的影响更值得关注.拟对"高盛案"可能对中国金融法制的启示从金融法理、金融机制、金融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规范性文件的位阶过低直接影响其效力,而如果规范性文件本身留有模糊地带的话,就很可能产生不确定风险。金融市场更是担心和俱怕这种制度风险。本来,法律制度可以确定资源和权力/权利的初始配置,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不确定性风险和道德风险。但模糊的法律规定反而不利于金融风险处置。合法性、宏观性、审慎性和效益性四项基本准则为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厘定与明确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具体制度构建的实质基调和内在精神。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