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进展

来源 :2016年全国中药炮制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一直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开始将古代典籍中有效的汉方、经方和验方制成复方浸膏颗粒,并生产一定数量的单味配方颗粒剂供临床使用.2001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以确保其发展方向的科学化、合法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中药配方颗粒,又称为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中药饮片浓缩颗粒、免煎颗粒、中药精制颗粒等,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对传统中药饮片进行剂型改革的一项科研成果.它是利用现代生产技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而成的供临床调剂用的颗粒状制剂.中药配方颗粒早期试用于内科诸病种,如银翘散治疗感冒风热;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泻泄;柴胡疏肝饮治疗胃脘痛气滞;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等,从经典方逐渐涵盖到内科各病,延伸到五官、皮肤、肿瘤、急诊等科,近年来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内容逐渐加深加广.
其他文献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山东、浙江、河南等地.香附别名有莎草,香附子,三棱草,张罗草,香草头(福建,广东),吊马棕(湖南),野韭菜(广西).最早收载于梁·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记载,原名莎草根,至《唐本草》始称"莎草根名香附子".为理气类常用中药,《本草纲目》称"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临床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香附性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以"香附"、"艾叶"、"子宫"、"原发性痛经"、"镇痛"、"Cyperus rotundus L."、"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PrimaryDysmenorrhea"和"Uterus"为关键词,系统检索、整理和归纳了1977-2016 年间与"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香附与艾叶治疗痛经的作用机理"相关的
薏苡仁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栽培,其营养丰富,药食同源,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现代研究对薏苡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薏苡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工艺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为薏苡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乌头类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其毒性较大,尤以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毒性最强。乌头经炮制后双酯型生物碱发生水解,毒性大大降低,故临床使用多以炮制品入药。错误的服用方式或者炮制不当,极易造成发生不良反应的方式和中毒事件,限制了乌头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本文对乌头类中药的毒性及急性毒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一定依据。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W.T.Wang 干燥块茎,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取出,干燥.延胡索的药用最早记载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公元 739 年)与五代.李珣《海药本草》(约公元 10 世纪),至宋《开宝本草》作为新增药被记载入内,其后历代本草均有所记载.延胡索又称元胡、玄胡索,是目前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唐至北宋均称为延胡
本文分别从临床应用、体外、药效学和药动学角度分析了"甘草汁"制法现代研究存在的问题:临床应用越来越少;炮制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作用的变化,缺少二者变化之间联系的研究以及产生这些变化中甘草起到的作用研究;缺乏科学统一的甘草汁制备工艺和标准以及炮制工艺和标准,影响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临床应用效果。因此,需要加大这些方面的研究来继承和发扬"甘草汁"制法,扩大中药饮片的来源,更为优质的服
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是中药产业链中两个密切相连的环节。本文从中药材加工与炮制的历史起源、专业分化、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两者在历史沿革中的内在联系;从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的行业界定、一体化背景分析、一体化的提出、一体化的意义和一体化的进展等方面分析一体化的现代研究情况。认为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一体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解决目前中药质量问题的一个很好途径。但目前存在着一体化的行业归属和界定存疑
药用植物采收后多呈鲜品,含水量高,易于霉烂变质,有效成分亦易分解散失,影响质量和疗效,所以必须进行产地加工。中药材产地加工又被称为产地初加工,是药用植物(动物、矿物)成为中药材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的质量和商品品质。但目前对于整个中药产业链而言,从中药材种植到加工炮制再到制剂加工的各个环节中,中药材加工是最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对中药材加工的研究,现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探讨。本文对先秦到两汉、
淡豆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味传统中药发酵品。近年来,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而深受关注。本文在淡豆豉发酵菌种的选育研究与应用、发酵炮制的条件优化、活性成分,中药药理、药效,质量规范化及营养学方面对淡豆豉的传统、现代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淡豆豉的研究发展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有毒中药是中医"治病攻邪"的常用药物,长期的中医药临床实践证明,有毒中药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使用未经炮制减毒的有毒中药则可能引起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重视有毒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减毒机理研究十分必要。有毒中药既有治疗作用又有毒副作用,使用不当可至毒性损害甚至中毒导致死亡。现代研究发现有毒中药对消化系统的毒性高发且普遍,毒性成分主要为萜类、脂肪油、毒蛋白等。炮制是降低药物毒性、保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