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二段源内油气运移路径探讨

来源 :第八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岩油是烃源岩生成的液态烃类大量滞留于烃源岩层系中形成的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烃源岩生成的烃类大体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于孔隙不连通,烃类无法向外运移,或只能停留在生烃位置,即烃类仅发生初次运移,油气保留在烃源岩层内,称之为源岩烃;另一部分随着地层水或连通孔隙通道,运移出烃源岩层,继续向其它圈闭运移,即烃类发生二次运移,油气保留在烃源岩外。而烃源岩内油气生成后初次运移主要表现为吸附在干酪根和粘土颗粒等“有机质”表面,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大量油气产生才出现油气在颗粒孔隙中的微运移成游离态烃,游离态烃主要分布于纹层面间、裂缝网络及少量基质大孔喉中。然后才是油气二次运移,进入广泛的储层中。
其他文献
  断裂带作为一个三维地质体,其内部结构中流体垂向运移的重要路径,尚存争议。鉴于目前地震资料不能有效的识别断裂结构,而钻井、测井资料仅能反映断层断点处的特征,难及全貌。
  除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具有页岩气开采的价值外,四川盆地陆相领域页岩层序也非常发育,但陆相页岩气并未获得足够重视,研究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对陆相页岩气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的研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下组合资源量巨大,勘探潜力大,但认识缺乏。本文以准南前陆冲断带东段唯一最深的风险探井大丰1 井下组合为例,通过应用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观察测温、扫
  油气能在含油气盆地浅层高孔渗储层中聚集成藏不难理解,但随在油气勘探逐渐走向盆地深层,越来越多的致密油气藏的发现使学者认识到,在深层储层孔隙度很小也可以聚集油气。很
  库车坳陷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流体充注,不同区块的油气充注特点有所差别,因此流体的差异性聚集明显。迪那2 气藏为一层状边水背斜凝析气藏,主要含气层位为古近系。本文基
会议
  石油工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各个专业领域都积累了海量的各类文献资料,即使是在起步比较晚的油气运移研究领域也是这样。随着油气运移的定性、半定量和定量研究的不断深入
会议
  致密砂岩油气是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是我国西部重要聚煤凹陷和煤成烃研究的主要基地,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发育,源储配置关系良好,具备致密砂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勘探程度较高的X 地区延长组长7 致密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红外光谱等分析测试技术来综合分析关键成藏时期;运用物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具断坳双重结构的大型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盆地,是中国陆上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巨型含油气盆地。大安凹陷地区开发主要目的层段位扶余油层,属白垩系泉头
  地温-地压系统作为盆地流体动力场的耦合,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本文通过1200 余口钻井的实测地温、地压等资料,应用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分析了冀中坳陷饶阳、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