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TiO对聚四氟蜡/聚氨酯复合涂层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 :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i80488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MHK -500 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较系统地考察了纳米TiO2 改性的聚四氟蜡/聚氨酯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涂层磨损表面形貌。结果显示了纳米TiO2 在涂层中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团聚,少量的纳米TiO2 的加入降低了聚四氟蜡粘结涂层的摩擦系数,5﹪的纳米TiO2 提高了聚四氟蜡/聚氨酯复合涂层的抗磨性。固化温度对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150 ℃固化时涂层具有较好的抗磨性能和较低的摩擦系数。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将纳米半导体材料如TiO2 等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反相乳液技术,将银离子在水相中原位还原和金属氧化物水解先驱体在油水界面水解反应结合起来,一步反应制备出了Ag/TiO2 纳米杂化粒子。
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因其具有可调的光、电、磁等特性而倍受关注。纳米ZnS 材料具有热红外透明、荧光、磷光等特性,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反相乳液法是制备纳(微)米杂化材料的有效而简单的方法。通过对反应体系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种类等因素的控制,可方便调节所形成的分散粒子的结构形态。本文讨论了反相乳液体系中具有核壳结构的PAM-ZnS杂化微球的制备。
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乙烯的生产能力逐年提高,乙烯装置副产的C9 芳烃馏分数量也不断增加,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本实验将乙烯装置副产物C9 芳烃馏分(主要可聚成分为双环戊二烯及其同系物)与丙烯酸、马来酸酐聚乙二醇酯通过自由基溶液共聚合反应,制备了水溶性C9 石油树脂减水剂,用红外光谱表征产物结构,考察了酯化反应条件以及反应时间、引发剂加量等因素对产品的接枝率及减水
脂肪酶(E.C. 3.1.1.3)又称甘油三酸酯水解酶,来源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体内,其天然底物为甘油三酸酯,此外,它也能催化酯的水解和醇解、酯合成、酯交换、内酯合成、酰胺合成等一系列反应。脂肪酶还具有良好的底物专一性、区域选择性及立体选择性等特征,使其在对外消旋混合物的手性拆分以及药物中间体的不对称合成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正如绝大多数的酶一样,脂肪酶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被固定在一定的载体材料上
发光聚合物是发光材料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发光聚合物以主链共轭型为主,这些聚合物虽然具有非常优异的发光性能,但刚性的共轭主链导致聚合物的溶解性不好,难以加工。为此,一些柔性的非共轭链节被引入到聚合物中,以共轭-非共轭共聚物(CNCPs )的形式来克服主链共轭型聚合物的溶解性和加工性能差的缺点。作为CNCPs 概念的一种拓展,将发色团作为一些柔性聚合物(如聚烯烃)的侧链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是制备不同组成和结构的功能性聚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ATRP 法在聚合物末端引入官能团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用带有官能团的引发剂引发聚合;方法二是卤素端基转移。我们感兴趣的是用ATRP 法合成两端都功能化的聚合物,然后研究其性能。本文以对氯甲基苯甲酸为引发剂,用ATRP 法制得HOOC-PSt-Cl ,然后用对异丙基苯甲酸来取代氯原子,得到两端都是羧基的聚苯乙烯(HOO
近年来,荧光材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作为荧光探针,传感器、防伪标记等。研制出既具有良好荧光性能,又具有好的加工性能的荧光材料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某些金属配合物,如席夫碱金属配合物,虽然有良好的荧光性能,但是成膜性、溶解性很差,限制了它直接作为材料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柔性链(如长烷基链、羟乙基链)常被引入到席夫碱中去。以席夫碱金属配合物为侧链的聚合反应也有报道,但分子量
活性/可控聚合可以控制聚合物的微结构、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对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ATRP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是近来活性聚合领域较为活跃的一块。ATRP 的一大优点是其引发剂决定其端基,用它可合成各种端基功能化的聚合物,使得聚合物具有一定的光电特性,如荧光性能、磷光性能、三阶非线性型光学性能等。本文用4-(苯并噁唑-2-)苄基氯为引发剂,CuCl/五甲基二乙基三胺(PMDETA )为催化体系
活性/可控聚合可以实现聚合物分子结构的设计,因而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ATRP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是近来活性聚合领域较为活跃的一块,通过ATRP聚合可以得到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同时ATRP 也是合成功能高分子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中使用含特殊官能团的引发剂是ATRP 合成功能高分子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用对氯甲基苯甲酸为引发剂引发苯乙烯ATRP 聚合得到一端为羧基的分子量可控的聚苯乙烯
近年来,利用层层自组装 (layer-by-layer self assembly) 技术制备纳米级超薄膜,复合型功能微球及空心球的研究发展很快。这一技术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组装组分、组装驱动力变化多样,膜的厚度以及内部结构可有效调控,因此已成为制备纳米级功能膜或对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自组装组分涵盖了聚电解质,功能型纳米粒子,无机层状材料,生物大分子等;自组装驱动力也由最初的静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