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成长的营销神话——基于中国10家成功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世界》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中国10年来高速成长型的10家企业,运用定位地图的理论框架,采用规范的多案例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访谈和二手资料收集、通过两个样本的预研究提出假设,用8个案例的相同研究来检验假设,最后得出了中国高速成长型公司营销战略方面的共同特征:(1)有明确的目标顾客,规模较大,并且对他们进行了再次细分;(2)有明确的定位点,定位点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最终集中于为顾客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3)依定位进行了营销要素的组合;(4)有关键流程,关键流程突出了定位点;(5)流程不一定是低成本的,但是应该是高效率的;(6)公司资源根据关键流程整合;(7)英雄式领导;(8)与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9)实施利益分享制度。
其他文献
建设低碳城市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最有力的突破口。该文认为银川市由于向低碳经济调整和转型的难度相对要小,若能在对外开放中提前布局,不仅有可能会在国内低碳经济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而且会有效推动该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该文通过分析银川市率先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后,就该市利用对外开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项目选择提出了若干建议。
本文分析了当前福建省东山县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不足之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加强东山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和措施。
麒麟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重点组织实施了“大城市”战略,以文明、园林、安全“三城联创”为载体,以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九星”和谐社区建设、发展城市经济为支撑,以城市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四项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经济活力、发展动力,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缩影”。
生态旅游是以生然生态、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取向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目标是探索并形成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强劲发展的势头为绿色环保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本文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钟祥市为例,探析了建设生态旅游与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关系,分析了发展生态旅游促
北碚区建设生态城市具有文化、生态、环境、特色产业三大优势,可构建以重庆后花园、陪都(抗战时期)文化的品牌,以文化休闲、旅游度假为主题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以仪表及配套产业为主的仪表城和以基础材料为主的玻璃城,以山地农业为主的公司加农户的特色产业型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理念、重塑可持续型生态城市文化、推动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突出城市个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三峡工程的兴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会给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某些不利影响。该文从龙宝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三峡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龙宝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劣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利于保护库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三峡库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论述了区域资源环境的问题分析以及生态城区建设的对策与实践。
本文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相结合,论述了如何利用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同时,重点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湖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具体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建立生态法律体制才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
武汉市江岸区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城区建设,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契机,结合先进示范区建设,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绿色江岸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亮化工程,营造“两型社区”生态环境。通过建立考核体系和责任制、公众参与机制,发挥专家指导作用,健全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促进了江岸示范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虽然中国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不断增强,但相较于国有和外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民营企业中的实践却仍然很少被研究所专门涉及。本文通过对案例企业的研究提出:中国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呈现出高度动态化的特征;并进而使得组织治理形成内部的集权化和外部的网络化;对雇佣灵活性的追求和核心人员内部培养模式为主体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正是此种组织战略和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特色的组织战略、组织治理和战略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