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八宝山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e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因过程及成岩-成矿规律,本次研究对八宝山花岗斑岩的样品进行了错石U-Pb定年、Hf同位素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Nd同位素分析以及黑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发现,与东秦岭成矿岩体比较八宝山岩体的SiO2的含量较低,并且八宝山岩体含有富水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氧逸度较高,这种富水的高氧化性岩浆有利于斑岩铜钼矿床形成l。同时根据黑云母地质压力计估算,八宝山岩体的的侵位深度为1.89-2.55 km,与该岩体较浅环境相一致,推测其深部可能存在有利于斑岩铜-金-钼-铅-锌的多金属成矿区段。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系统的定位精度和算法的收敛速度,本文充分利用最小二乘算法的估计特性,运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Geiger优化迭代定位算法,有效地解决了迭代的初始值问题,保证算法的收敛并且提高迭代算法的收敛速度。
本文介绍了应用基于最优核时频分布的地层定性吸收估计技术进行含气预测的基本流程及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含气预测多解性。本文采用的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布的地层衰减定性分析技术,由于采用的是自适应最优核时频表示,能够使其核函数自适应于待分析的信号,有效抑制交叉项干扰,从而具有良好的时频分辨率,因此优于目前商业软件中提供的同类技术,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本技术能有效降低吸收分析预测气层分布的多解性。
本项研究利用鲜水河断裂带重要部位的6个测点温度序列,建立一维热传导模型,去除温度序列中相位延迟的影响,得到最深两个深度层间的定常温度梯度,进而分析断裂带这几个重要部位的热场信息,为利用热信号研究地震孕育过程与前兆机理提供依据。
济南辉长岩是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出露的最大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体,其出露面积超过2000 km2,主要由橄榄辉长岩、橄榄苏长岩和辉长岩组成。本研究详细报道了济南岩体的锆石/斜锆石年代学、Hf-O同位素组成、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原位和激光氟化法氧同位素组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组成来全面理解该岩体的成因。
本文对区内辉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蒋庙辉长岩是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玄武质岩浆与地壳物质发生轻度同化混染作用,并经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Rb-Sr年代值127.2 ± 1.9 Ma表明岩浆的喷发年龄为早白垩世,而该区造山后岩浆活动开始于125 Ma左右,这也很好地证实了蒋庙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初期陆内伸展构造背景,其出现可能标志着造山后环境的开始。
综合包体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冈塘错岩体中发育的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认为,暗色微粒包体可能形成于冈瓦纳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后的拉张松弛环境,由于碰撞后强烈的岩石圈伸展,导致高温的慢源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并引起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形成花岗质熔体,随后这两种岩浆发生强烈的混合作用。冈塘错岩体中发育的暗色微粒包体正是此次事件的真实记录。
前人研究表明,达马拉造山带陆内分支中央带中的白岗岩为造山运动晚期的产物。在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大部分白岗岩样品落入后造山花岗岩类区域;白岗岩样品主要落入造山晚期、同碰撞与造山后过渡区域。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初步认为欢乐谷地区不同类型白岗岩应该是达马拉造山运动晚期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
本文以地幔柱构造理论为基础,从地幔柱类型划分、成矿场,极性环太平洋超级地幔柱厘定,成矿效应及其动力学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大地构造背景为火山弧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由此说明LS-36-2-1井段斜长片麻岩的原岩是花岗闪长岩。相对于洋中脊花岗岩,本区花岗岩明显亏损Tr和Hf,本文认为本区花岗岩应该起源于较浅的下地壳,其源区以斜长石为残留相。
拉诺玛铅锌锑矿床的矿物组合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热液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热液交代作用广泛而强烈。构造控矿明显,随岩浆活动的深部流体沿深大断裂L升至地壳并与盆地中热卤水混合是其成矿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