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ology of Nondestructive Safety Diagnosis for Deterioration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Stone Cu

来源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c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is study focused on measurement condition experiment, diagnosi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ustomized diagnosis method for stone cultural heritage using the deterioration map, ultrasonic measurement, infrared thermography, 3D image analysis and tiltmeter monitoring.Also, deterioration evaluation and structural safety diagno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stone cultural heritages which were seriously damaged by crack, splintering, scaling, weakening of physical strength, discoloration and structural displacement.As a result, deterioration map by the photograph mapping technique, the development of crack index, establishment of measuring condition for ultrasonic test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weathering grade, conservation treatment evaluation and scaling modeling by infrared thermography, 3D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3D analysis of deterioration degree and original form,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tiltmeter monitoring,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fered considerably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customize safety diagnosis,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treatment, systematic restoration, and original form maintenance.The nondestructive diagnosis system would make a critical contribution to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system for deterioration evaluation and structural safety analysis of stone cultural heritages.
其他文献
《白山司志》是我国古代遗存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土司专志,系由白山司土巡检王言纪亲自主持编纂、详载明清时期白山司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一部珍稀历史文献.该志体例完备,叙事完整,内容宏富,尤以史料价值见长,这主要得益于其征引文献的广博性、搜集资料的多途性和取材原则的精审性,从而保存了有关白山司乃至中国土司制度的大量珍贵的史料,成为研究壮族土司制度乃至中国土司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中国方志学发展
梁启超与章学诚的方志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章学诚把方志定位为史,是国史的取材来源,具有经世作用;认为修撰方志须守史家法度,必备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辨别体裁;志书包括志、掌故和文征三书和纪、年谱、考和传四体;提出设立志科等.梁启超认为,方志保存珍贵文献,可资地方文化教育,具有情报和学术价值;应重视事实核查和资料搜集、强调史料裁剪;第一流学者任修撰者最关键;还提出方志学概念.二人皆认为志书凸显国家兴衰
缪荃孙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金石家、书法家,也是著名的方志学家,在方志界很有声望.编纂过多部通志、府志、州县志,是清末为数不多的将方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方志理论的实干家.他顺应潮流,转变修志理念,注重广征博采,强调实事求是,重视特色记述,实现了方志的体例创新和方法更新.
本文分析了《华龙年鉴》的三个尝试和突破,即在《华龙年鉴》篇目中设置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的尝试和突破—城区年鉴主体内容分类宜粗不宜细.在“组织机构及领导成员”排列顺序方面的突破与尝试—把副科级以上领导成员任离职情况排列在各单位正文前。增设“卷外拾遗”部类的突破与尝试—既维护了《年鉴》严谨性,又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很受社会各界欢迎。《华龙年鉴》全书内容都是也必须是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
文中对铜绿山、九华山古代炼铜炉渣研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铜硫赋存状态和相对含量的分析鉴别古代炼铜渣的种类、进而结合护渣基体成份的分析等判定古代使用的工艺类型和流程的方法是可行的。铜绿山Ⅺ矿体上的炉渣是“硫化矿-冰铜-铜”工艺排出的冰铜渣,其冶炼产物为含铜60-70%的冰铜;动力科、农行、Ⅶ矿体三处炉渣是“氧化矿-铜”工艺排出的还原渣,其冶炼产物是含铁约5%的粗铜。九华山古铜矿冶遗址使用“硫化矿-冰铜
铜绿山古铜矿已发掘的古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竖炉10座,地表古代炼渣估计数有十万吨,累计生产粗铜在十万吨以上.该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我国矿冶技术发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笔者试图用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示踪方法认识铜绿山冶炼产物的输出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量元素判断青铜器矿料来源是可行的,但它必须建立在前期对古铜矿采冶遗物的系统微量元素研究之上。随着这些资料(主要是特征微量
纪念铜绿山古铜矿发现40周年之际,以《共同唱响文物保护的主旋律》为题,力求真实、完整地记录那些守望者在发现、发掘、保护这份文化遗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个中的酸、甜、苦、辣,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又好又快地发展.铜绿山古铜矿的考古发掘与现代化状元矿的铜绿山矿的生产几乎同步进行。为了做到文物保护与矿山生产两不误,文物保护部门与矿山生产部门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密切配合,通力协
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20世纪后期发现的我国最重要的古铜矿采掘及冶炼遗址,距今已整整40年了.同时,它也是我国矿冶考古的开创之地.尽管在江西、湖南、安徽、山西和内蒙等地以后也陆续发现了不少的古采矿遗址,但湖北大冶铜绿山仍是最重要的一处.经过考古发掘后,发现这里原是上起商代晚期,下至西汉时期的采掘和冶练铜矿的遗址,前后长达千余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掘工作,揭露古代采矿竖井和盲井共计231口,出土采
2012年采用磁法技术对铜绿山卢家垴、岩阴山脚的冶炼遗址进行探测试验,并结合随后的考古发掘验证来总结和提高磁法探测炼炉遗迹的技术.结果显示,通过物性测量和统计工作,证实了古代炼炉及其遗存与其周边介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磁性差异,从而夯实了磁法调查古代炼炉遗址的地球物理前提条件;查明和总结了古代炼炉及其遗存的磁场分布特征,指出了地形变化对磁异常的分布和走向有相当大的影响。而考古发掘成果证明,在本区投入磁
对34件吴国青铜容器样品进行了金相观察和成分分析,发现器物均为铸造成型,材质多为铅锡青铜,含砷的青铜也有一定数量.铅含量普遍偏高和含砷青铜的存在是吴国青铜容器的两大合金特点.这一工作为了解两周时期吴地的青铜铸造业,尤其是容器的合金技术,提供了新的数据.同时也为了解吴地与中原及其它地域在青铜技术方面等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此次检测的34个样品取自26件器物。分析的这批吴国青铜容器的材质以铅锡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