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来源 :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520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具有创建、转化、编辑、显示、查询和管理数字化地图及其相连的属性数据系统,因此GIS在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应用与其集成将成为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的方向之一.本文针对河道形态特点,提出了河道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方法,基于GIS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实现步骤和方法,在赣江樟树至拖船埠河段初步实现了基于GIS的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其他文献
黄河支流众多,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有76条,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的有24条.目前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受支流污染物输入影响,因此要控制黄河干流水污染进程,必须首先控制支流.本文通过支流现有水质状况、水污染构成及特点的分析,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基本依据,考虑我国现有经济技术水平,研究支流污染的可控制程度,确定支流入黄水质目标,为制定现阶段黄河污染物总量限排方案提供技术依据.
本文在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工作基础上,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单独运行条件下和联合(同时)运行条件下,长江口径流过程变化及其盐水入侵影响进行了研究,对远景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初步预测.
该文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厚膜工艺生产的陶瓷湿敏元件,讨论了工艺参数对元件湿敏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元件灵敏度较高,响应时间50秒,一致性和重复较好。
TiO是一种电容-压敏复合功能材料,具有压敏电压低,电容量大和非线形系数高的特点。掺入CuO可以明显地改善TiO系电容-压敏电阻器的性能,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讨论。
本文在有限元算法基础上,建立了平面二维有限元水沙数学模型.该模型对控制方程采用显式有限单元法进行离散,运用二阶预测-校正多步法、龙格-库塔四阶单步法对有限元方程进行求解.推导了由于实体模型变态引起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方程的变化,并在一突然放宽矩形断面河道中,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变率对回流区水流结构与泥沙淤积的影响.
山东黄河沿程设有五个水文站,自上而下分别为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和利津水文站.河道为上宽下窄,各站悬移质泥沙粒径组成主要以中泥沙(0.025~0.050mm)、细泥沙(<0.025mm)为主,总的趋势是沿程变细.泥沙在向下游传播过程中,一般是淤粗排细,但有时来水来沙条件不同,部分细泥沙受漫滩洪水影响会淤积在滩地,情况较为复杂,不同分组泥沙在不同河段的冲淤情况不尽相同.
崩岸是河床演变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与水流动力条件、泥沙输移条件、河床边界条件以及河道形态具有密切的联系.研究河道崩岸在工程实践、防灾减灾和保持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河道特性及崩岸现象进行调查,并收集了大量崩岸河段的实测资料,从河床演变学、泥沙运动力学、地质学和土力学方面对崩岸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供长江河道崩岸治理和护岸工程研究工作参考.
本文依据窦国仁河口海岸物理模型相似理论,参照长江口的具体条件,设计了变率分别为2.5、4、6、8.33和12.8的5个概化模型,模型中的潮流、波浪和地形等边界条件,均模拟同一原型情况.在潮位、流速、波高、含沙量验证的基础上,进行清水动床、悬沙定床和悬沙动床试验,系统研究了变率对航道流速、波高、航道冲淤变化和底沙输沙量的影响.
数学模型是研究黄河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黄河数学模型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了近20年来泥沙基本理论研究与黄河数学模型的密切关系,指出泥沙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对黄河河性的深刻认识是黄河泥沙数学模型的灵魂,只有对这个根本问题很好的把握,才能使黄河数学模型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镇扬河段和畅洲汊道是长江下游分汊河道中演变最剧烈的汊道之一.本文阐述了该汊道周期性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介绍该汊道整治方案的试验研究.重点介绍了治理中的关键工程--和畅洲左汊潜锁坝,包括潜锁坝的设计、新材料应用及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大江大河整治提供工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