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4年至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体会

来源 :2010北京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治疗药物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 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治疗药物监测过程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针对所发现问题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方法。 结果:以往治疗药物监测过程各环节存在不少问题,而通过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可以纠正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治疗药物监测合理性、有效性。 结论:通过治疗药物监测药师可以开展针对患者、医生、护士的临床药学服务,有助于药师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的转变。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葡醛内酯对癫痫患者体内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从药物相互作用角度,观察本例患者服用葡醛内酯前后VPA血药浓度变化和疗效,探讨性分析葡醛内酯对VPA血药浓度影响的机制。结果:联合用药是影响VPA体内药物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葡醛内酯作为葡萄糖醛酸供体,有可能促进葡萄糖醛酸与VPA结合,加速VPA代谢,从而可降低VPA血药浓度,影响其疗效。结论:临床对癫痫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治疗时,
目的:研究N-乙酰化酶(NAT2)与NA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间的相关性,并建立通过NAT2基因型估算中国人异烟肼(INH)药动学参数的模型。方法:采用反向点杂交法检测NAT2基因型。血浆中磺胺二甲嘧啶(SM2)、INH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AcINH)浓度均采用反向HPLC法检测。以磺胺二甲嘧啶为探针药物,计算NAT2代谢比值(MR)估算NAT2代谢能力。筛选24位不同NAT2基因型的
目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后体内药物浓度。方法:收集200例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监测当日身高、体量、肝肾功能等15项相关指标,根据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丙戊酸浓度预测模型,并用该浓度预测模型进行样本预测分析。结果:样本(50个病例)的预测结果表明,与实际测定浓度相比,误差小于10%的有29个浓度,误差在10%~15%之间的有10个浓度,误差在15
目的:分析国内文献产生药源性肺疾病的药物种类及其因素。方法:通过CNKI查询1998年-2009年国内期刊文献,并对药源性肺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生药源性肺疾病共涉及19类药品,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生物制剂、中药制剂等。结论:警惕药物的肺损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麻醉中没有一种药物单独使用能完全满足外科手术对于镇静、镇痛及肌松的要求,因此,麻醉期间联合用药现象极其普遍。深入系统地研究麻醉药物相互作用规律对于合理应用药物,提高麻醉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即通过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期间,抑制强直电刺激(electrical tetanus stimuli,ETS)的药效学相互作用,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目的:对儿童中毒病例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儿童中毒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方法:统计我院1992-2009间收治住院的291名中毒儿童病案。结果:儿童中毒物质(药物和毒物)种类繁多,中毒以1-3岁和4-6岁儿童为主,分别占44.32%和20.96%,中毒原因以误服为主,占67.35%。结论:儿童急性中毒的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高对基本医疗知识的认识。
目的:建立CsA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中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获取个体药动学(PK)参数,结合WBC、Hb、PLT等效应指标,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诊断为AA的69例住院、门诊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以NONMEM 程序建立并验证CsA的PPK模型,根据PK参数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结合疗效指标分析CsA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CsA基础PK模型为线性二房室模型,PK参数个体间变异
目的:分析呼吸暂停早产儿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呼吸暂停早产儿合理应用茶碱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两年来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的67例呼吸暂停早产儿茶碱血药浓度及其使用的氨茶碱剂量。结果:67例呼吸暂停早产儿共监测茶碱血药浓度168例次,其中谷浓度88例次,峰浓度80例次,峰/谷浓度同时监测有78例次。测得其谷浓度(±s)为(4.0±1.6)mg·L-1,血药浓度范围1.29~
目的:考察儿童癫痫患者卡马西平的群体药动学参数。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深圳儿童医院的119名服用卡马西平的门诊儿童癫痫患者的稳态血药浓度(n=122)。用NONMEM法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考察年龄、性别、体重、日剂量和合用其他抗癫痫药物对CBZ清除率的影响。采用一房室开放模型和一级吸收和消除的药动学模型,并按照文献值固定吸收速率常数,最终求算卡马西平的清除率。结果:最终最终拟合群体药动学模型为:CL=
目的:了解某医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及上报情况,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3月~5月收集到的小儿ADR 130例,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ADR监测中心评价标准,从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给药引发ADR为主;引起ADR的药品有4类41种,其中抗肿瘤药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