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场与地方戏曲保护--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宛梆剧种研究之一

来源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14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笔者对河南省内乡县地方剧种——宛梆十余年的田野考察与文献梳理为基础,通过对该剧种20世纪50年代年至今保护与传承历程的梳理,探讨在“文化自觉”的主旨中,国家各级政府行政力量的在场,对宛梆的保护和传承所体现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地方戏曲的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个案.
其他文献
绳结在中国民俗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历史渊源久远,是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活动与氏族生活中发明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技艺.辽西绳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形美观复杂,色彩绚
2015年8月8日至9日,中国威宁“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国际傩戏“撮泰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威宁隆重举行.《云贵川不同彝族支系舞蹈调查与研究》考察小组,一行5人,于2015年
《韶乐》又称《箫韶》、《韶箭》,是舜“服有苗”的主要方式,歌颂了舜的仁德,孔子赞其“诞敷文德”而使“有苗来格”,但执“干戚舞”就使有苗退服,令人不解,屈原也曾发问“干
狮子鼓是流行在河洛地区的民间乐舞.它的发展深受河洛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二十世纪中期以前,当地狮子鼓队曾达几百家,之后迅速减少,目前只剩少数鼓队还在活动.狮子鼓的表演
云南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地区,人口约为110余万,虽然同为傣族,但他们又分属不同的支系,如滇南德宏地区的傣族属于傣那支系,分属傣那方言区,而聚居于西双版纳的傣族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流传于广西马山、上林与忻城交界处的壮族地区,产生于唐宋时期,至今仍在传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集体劳作习俗
早在汉代面塑艺术就已有文字记载,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艺术,面塑可以说是一种指尖上的非遗传承,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而且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传承是
  本文根据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地方文化持有者关于“演唱的情感与技术技巧”、“演唱与时机”、“演唱与环境”、“演唱与情感经验”、“演唱的效果”、“完整表达的动力”
  民族民间节日文化遗产是文化复兴的重要基因之一,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艺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与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文化核
会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和瑰丽文化的历史实物,作为其基本识别的标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孔雀舞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舞蹈艺术中的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