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应力条件对密实粉煤灰动模量阻尼比影响的试验研究

来源 :第7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x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剪多功能剪切仪在三向非均等固结状态下,针对饱和密实吉林粉煤灰进行了循环扭剪试验.着重探讨了初始主应力方向角和初始偏应力比对饱和密实粉煤灰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初始主应力方向角和初始偏应力比对粉煤灰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均不太大.
其他文献
通过粉质粘土冻融循环后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粉质粘土作为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得出了动强度和循环荷载次数及冻融循环次数的数量关系,动模量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及动模量损伤数学模型,能够反映每一次冻融循环后的动强度和最大动模量,与试验对比,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用来评估冻融循环对粉质粘土路基使用寿命的影响.
利用MSC.Marc软件提供的用户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将双曲线型土体动本构模型和土体粘性边界条件引入到土-结构体系的动力计算过程中,同时考虑埋入土体的柱体与相邻土体的接触作用,对地震作用下黄土地基与框架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利用MSC.Marc软件进行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可行性,探讨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地表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规律,可为利用有限元软件
通过对饱和土中桩振动模型的发展,介绍了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中的一些理论新进展.以饱和土中端承桩竖向振动为基本模型,逐步放松边界条件,发展了弹性支承桩、考虑横向惯性作用的大直径桩、忽略径向运动的饱和土中桩振动模型,研究了三维轴对称条件下桩土接触面完全粘结和相对滑移时桩振动特性,以及桩振动作用下引起的饱和土层动刚度和辐射阻尼,分析了桩激振下引起的饱和土层中的孔压场分布,这些研究对于加深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理
针对增量形式的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的弹塑性波动方程组,运用伽辽金方法对该波动方程组进行空间离散,得到两相多孔介质弹塑性波动方程组的伽辽金弱式,然后应用中心差分法与Newmark常平均加速度法相结合的时域积分方法,对上述波动方程组进行时间离散,构造求解两相多孔介质弹塑性波动方程组的显式时间积分列式,从而形成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弹塑性动力反应计算分析的时域显式有限元方法.该方法采用了解耦技术,不需要求
由于BEM法的降维效应、积分方程的数值直接求解和奇异解的辐射条件,边界元法在土动力学计算问题上有独特的优点.本文根据已有的土动力问题的Green函数计算方法,对各类问题的Green函数进行了OOP条件下的再抽象与集成.提出面向对象的BEM计算过程,并根据得到两相饱和介质Green函数,初步试算了群桩的垂直刚度.
通过动三轴试验方法研究了加筋土的动强度特性,探讨了在不同加筋方式和加筋材料下的加筋土动强度.试验研究得出了在土体中部加筋是合理的布筋方式,且加筋土的动强度与布筋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并不是加筋层数越多越有利于土体的稳定.本项试验研究,为深入认识加筋土的加筋机理,研究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加筋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考.
针对具有应力路径相关性的砂土和粘土材料,提出了当应力路径充分接近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基本相同的观点,任意微元应力路径转化为等应力比微元和等静水压力微元,将统一硬化参数用于等应力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本文通过定义一个新的加卸载准则将应力路径本构模型扩展用于循环加载条件.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采用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将模型三维化.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应力路径本构模型可较合理地描述
本文应用随机震动理论和Miner线性累积损伤原理,结合土的动强度曲线,推导出随机荷载的等效循环振次计算公式.将其应用于确定随机振动荷载下Q3黄土强度破坏时的等效循环振次,并与谐振荷载下Q3黄土的动三轴试验结果比较,表明两种荷载条件下Q3黄土的破坏振次变化范围一致.按0.65倍的最大应力幅确定随机振动荷载不同振次的等效动应力,与相同振次的谐振动应力比较,前者大于后者,表明随机振动作用下Q3黄土的强度
本文介绍了某核电站护岸海床区域人工吹填砂的抗液化强度试验及液化分析成果.内容包括:1.进行三轴振动液化试验,确定人工吹填砂的抗液化强度。2.对护岸结构进行静、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确定人工吹填砂的静应力状态及地震动应力水平。3.结合人工吹填砂的抗液化强度试验和动应力分析成果,对其地震液化可能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
目前已提出的边界面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饱和软粘土的各向异性及循环加载特性,故本文在各向异性边界面理论框架上引入各向异性张量与旋转硬化,并将映射中心由固定改为可移动,从而将边界面模型扩展为可描述复杂应力状态下饱和软土特性,并与粘土室内排水与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了较好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