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状态是否扼杀了人类的创造力?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14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来自工作或个人生活,压力已经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现代生活方式。在这个遍地焦虑的时代,压力状态究竟对人类的创新能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压力能够促进创造力。压力通过创设一个问题解决的需求来提高创造力,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认知刺激和激励唤醒(Pelz,1988;Anderson,2004))。当个体暴露于压力情境时,能够专注于问题解决策略,导致创造力的提升(Bunce & West,1994)。第二种观点是压力消弱了人类的创造力。人们的心智资源是有限的。压力限制了个体思考的广度,可用的认知资源的减少可能造成使用简单的策略,简单的认知资源只能产生更寻常,缺乏新意的产品,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第三种观点是压力与创造力可能会呈曲线形式 。压力对创造力的影响不仅受到唤醒水平的影响,也与创造性任务的类型和性质有关。
其他文献
球队认同是球迷对某一球队所产生的心理联系的程度,即球迷对感觉到的“我是XX 队的追随者”的身份确认。球队认同对于解释篮球迷的行为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本土化研究思路对篮球迷球队认同进行研究。
家庭风险因素是指个体所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增加其消极发展结果可能性的特征。风险家庭情境下青少年问题行为是发展心理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本研究在风险家庭模型和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具体考察了远端家庭风险变量(物质困难)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内外化问题)的两条中介路径:父母压力(包括父母抑郁、消极教养和婚姻冲突)和个体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同时,考察了社会支持如何
目的:慢性抑郁症是指抑郁症状经过2 年及2 年以上时间仍不缓解,可以是一次或多次抑郁发作而不缓解的结果,可能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还会引起患者社会功能和认知水平缺陷。前瞻回溯记忆是功能障碍是慢性抑郁症患者当中较为常见的认知功能损害。
会议
进化心理学自其诞之日起,就宣称能够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一次范式革命,其范式革命的有效性如何?本文分别心理学研究主题的转向,心理学理论范式的变革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这三个方面对其革命性进行了概述,最后在整合视野的前提下对其革命性进行了全面的首先,在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上就不同与以往。它主张将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框定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适应性问题的范畴之内,例如生存、繁衍等。不止于此,它更强调心理机制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行为主义在美国步入新的阶段,对于意识与大脑的研究开始出现重回心理学实验室的倾向。正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中国的青年学者卢于道受到业师比较神经学家赫里克的影响,立志终身探索大脑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建立大脑的神经细胞结构模型以比较中西方的人脑结构与智力的关系;(2)分析低级哺乳动物到高级哺乳动物的大脑种系进化以考察意识进化的存在形式;(3)观测大脑
直立不仅仅是进化科学的热门议题,也是社会科学的合理关切。众所周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区分的重要标志。恩格斯曾称之为"从猿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类双手,促使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成为可能。长期以来,直立始终是进化科学的热门议题,生物学界对"人类何时直立"、"人类为何直立"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众多假说,至今尚无定论。与此相对,心理学界对直立主题不够重视,较少关注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RD)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在影响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经济环境(SES)和学校班级环境的作用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前期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相对剥夺感呈现出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的发展趋势。这说明,SES和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的影响
目的:检验人格、社会支持与同性恋社会压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同性恋压力问卷对来自同性恋聊天群的56 名男性恋和38 名女同性恋进行了测评.结果:1)男同性恋压力总分显著高于女同性恋(t=5.26,P<0.01);2)情绪稳定性与同性恋压力总分显著正相关(r=0.35,P<0.01),社会支持与同性恋压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7,P<0.01);3)多元回归分析表
心理学对羞怯的关注有近40 年的历史。世界各地对羞怯的研究结果表明,羞怯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具体表现在:(1)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羞怯现象普遍存在;(2)引发羞怯的情境相似;(3)羞怯的表现大致相同;(4)无论东西方,严重的羞怯都会给个体适应与发展造成某些消极的影响。但研究也发现,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东西方的羞怯还具有某些跨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从羞怯发生率看,东方羞怯比例比西方偏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