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方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自噬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广东省保健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16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16456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蛋白在四氯化碳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以阐明益气活血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7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益气活血方干预组.用四氯化碳(CC14)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益气活血方干预组于造模之日起以益气活血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橄榄油代替CC14,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益气活血方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留取血清检测ALT、AST;肝组织病理学HE、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肝纤维化因子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a-SMA),同时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自噬信号通路mTOR及自噬相关因子(ATG7、P62及LC3B)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组ALT及AS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小叶内可见点、灶状肝细胞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窦周纤维化,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形成.自噬相关因子ATG7、LC3BII和LC3BII/I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明显下降,自噬相关的信号通路mTOR及P62表达明显增加.应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较模型组ALT及AST水平显著改善(P<0.01),肝组织病理提示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显著改善,肝组织mTOR及P62表达水平亦较模型组显著减低(P<0.01);肝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ATG7、LC3BII、LC3BII/I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益气活血方可通过mTOR通路增强自噬相蛋白ATG7及LC3BII,抑制P62表达来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出血风险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80例确诊肝硬化合并Hp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未合并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282例患者对照,对上述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Dpv)、最大血流速度(Vmax)、各静脉平均流速(Q)、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出血发生次数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
目的:观察泽泻泄浊颗粒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48例给予泽泻泄浊颗粒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4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片口服,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证候评分、血脂、肝功能和肝硬度值变化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8.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基因分型的特点.方法:对97例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结果:所有97例患者中HBV基因B型患者38例(39.1%),HBV基因C型患者54例(55.7%);92例HBV基因B和C型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3例(35.9%).结论:PHC患者HBV基因型主要为HBV基因C型,且血清HBeAg多为阴性,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急性肝衰竭阴虚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方法: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予甲状腺素灌胃14d,对照组予灌胃等量蒸馏水,动态观察小鼠体重、摄食及饮水量、肛温、自主活动的变化.后予对乙酰氨基酚一次腹腔注射,分别于0h,4h,10h测定两组小鼠肝功能及肝脏病理的变化.结果:小鼠一般状态: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摄食和饮水量增加,肛温升高及自主活动的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循证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2010年6月30日-2015年6月30日期间发表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根据改良Jadad质量评分及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献研究的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Met
阴虚体质和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关联密切,本文从人群分布、疾病进展、抗病毒药物疗效及基础学研究方面阐述阴虚体质和慢性乙型肝炎的关联.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严重损害的临床症候群,但目前肝衰竭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临床处理问题众多,仍影响了诊疗水平的提高,导致死亡率极高、预后极差.近年来,国内外肝病会议均将肝衰竭列为重要讨论议题.而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也在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在肝衰竭研究方法学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反映在其临床处理的众多热
背景和目的:胆汁淤积可见于多种慢性肝病,Notch信号通路与胆管反应密切相关,前期研究发现黄芪总皂苷能够预防胆汁性肝纤维化进展,但是与影响Notch信号通路有关尚不清楚.方法:总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大鼠胆汁性肝纤维化模型,第2w开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DL)、黄芪总皂苷组(AS)和索拉菲尼组(SORA),药物干预3w.胆管增殖和肝纤维化采用组织病理方法评
目的:观察慢性肝衰竭细菌感染非抗生素治疗效果.方法:对于肠道、腹腔、呼吸道感染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必净、痰热清治疗(24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综合保肝、支持、对症治疗.结果:观察组无菌群失调出现,对照组阳性率17.5%.结论:应用非抗生素治疗可以解决慢性肝衰竭细菌感染问题,且很少出现菌群失调、多重耐药等现象并防止病情进一步重症化.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根据其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分为不同的基因型,丙型肝炎的基因分型在流行病学研究、抗病毒疗效预测、病情转归及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是探索青岛地区HCV基因型的分布及流行优势株,并探讨HCV基因型与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人群分布、炎症活动度、病毒载量等方面的相关关系.方法:(1)对46例患者的HCV-RNA定量、ALT、AST、TBIL、血脂等指标进行检测(2)根据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