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Bowen盆地北部上二叠统中煤阶夹矸煤层特征及潜力评价

来源 :2018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08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岩心、录井、测井及实验分析数据为基础,对澳大利亚Bowen盆地北部上二叠统Black-water群F煤层组夹矸煤层进行精细评价.研究认为,F煤层组发育8套夹矸煤层,平面分布稳定,纵向跨度约300~350m且隔夹层间距大;煤储层表现为薄互层夹矸、高含灰、较高含气量及中低渗特征:煤储层夹矸量为15%~55%,夹矸岩性为粉砂岩、泥岩与凝灰岩组合,煤层累计净厚度40~60m,煤层含灰量为20%~70%(平均45%);受益于顶底板致密岩性和煤层薄互层夹矸隔挡作用,煤层气藏保存条件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含气量,含气量为7%~15%;煤层渗透率以水平方向为主,介于0.1~10mD.综上,F煤层组具备潜在的开发前景,有利的潜力区应选择埋藏浅、相对高渗,且兼顾煤层保存齐全的Nebo向斜西部斜坡部位,可考虑煤层气连同夹矸致密气的协同开发策略,如何携灰开发将是未来开发评价的重点方向.
其他文献
根据煤层气的弹性参量与煤层含气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密度变化量、拉梅常数变化量、剪切模量变化量等属性与含气量成正相关关系.利用叠前弹性三参量反演技术提取和煤层含气性相关的参数数据体,沿煤层可以提取这些沿层属性进行分析,找出最佳含气性检测因子,达到预测煤层气富集区的目的.研究表明:井孔处煤层含气量预测结果与实测煤层气含量预测吻合性较好,表明叠前弹性三参量反演技术预测煤层含气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为了推进以低阶煤为主的海拉尔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进程,以呼和诺尔煤田东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呼和诺尔煤田东部煤层厚度、埋深、煤岩煤质、煤层气成藏条件等因素,初步评价了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了煤层气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呼和诺尔煤田东部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伊敏组,属于褐煤;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与国外已经成功进行煤层气的开采低阶煤盆地进行对比,显示研究区具有良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纵向上11-1煤层是煤层气富
根据实验室岩石力学参数测试成果,认为中、低煤阶煤储层物性参数与含气性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对比了高、中、低煤阶煤储层物性参数之间的变化特征,为中、低煤阶煤层气的地质认识打下实践基础.利用叠前道集的正演模拟煤层气储层的变化特征,总结了高、中、低煤阶煤层气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为预测中、低煤阶煤层气富集区提供依据.
了解煤岩渗透率在空间中的分布及其随生产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准确预测煤层气产量,并及时调整开发策略.基于自主研制的煤岩渗透率检测装置,开展了鄂东盆地典型煤样的渗透率测试,并分析了应力和温度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利用量纲分析法将渗透率的多种影响因素简化为三个无量纲关系,结合实验研究结果,建立了鄂东盆地主力产气煤层的原始渗透率表达式.模型预测结果与测井结果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为28.53%.研究结果表明煤岩
以煤样等温吸附实验为基础,提取临储压力差、临废压力差、有效解吸量、解吸效率等指标,建立了煤层气产出潜力定量评价方法,进而基于长岗向斜煤层气井排采历史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长岗向斜7号煤层的临储压力差为2.35MPa,不同废弃压力下的临废压力差范围为2.06~2.86MPa,有效解吸量介于9.32~18.9m3/t之间,具备较高的产气潜力;煤层气解吸过程只经历了敏感解吸阶段,解吸效率高,见气后短
为深化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认识,探索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新思路,以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地区大佛寺4#煤层镜煤和暗煤为研究对象,通过煤岩显微组分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吸附解吸以及覆水条件下煤层气解吸过程模拟等实验,对比分析低煤阶镜煤和暗煤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并计算二者的吸附热,阐明吸附解吸过程中能量传递规律.结果表明:(1)无论是镜煤还是暗煤样品,甲烷吸附解吸过程中都存在解吸滞后现象,温度越高,煤对甲烷的
为了深入研究煤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吸附特征,选取了韩城矿区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的煤岩进行了低温二氧化碳吸附和液氮吸附(脱附)实验,探讨了不同煤岩类型的微观孔隙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甲烷等温吸附技术,对比了不同煤岩类型的吸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煤岩类型不同,D-R比表面积和D-A总孔容不同,从暗淡煤到光亮煤随着镜质组含量的增加微孔含量变大,D-R比表面积和D-A总孔容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中孔的BE
煤储层地质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煤层气开发井合理产能确定困难,要提高煤层气开发成功率,必须做好开发前期评价工作,落实储层特征与产气能力.本文在总结分析我国煤层气开发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煤层气生产的特殊性,明确界定了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的阶段划分、任务以及工作程序,指出井组和区块试采、储量可动用性评价、煤储层描述与地质建模是前期评价的核心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和要求,该成果将有助于规范我国煤层
传统的解吸→扩散→渗流理论开创了煤层气开发理论研究的先河,在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既不能解决“少井高产”的理论指导问题,也不能解决煤炭与煤层气协调发展的问题.为了引导我国煤层气的合理开发及其煤炭与煤层气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气水运动和采动区高产两项高效开发理论.提出:①煤层气虽然是吸附气,但其开发后,气和水是运动的,气往上部运移,水往下部运移;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由于有效应力增大,煤岩易发生弹塑性变形和损伤扩容,进而造成渗透率变化.为表征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岩变形和渗透性变化,通过煤CT扫描着手分析煤岩孔隙裂隙结构特征,得到样品三维重构模型和孔隙度,通过煤岩变形—渗透率同步测试实验分析了煤岩变形规律和渗透率变化特征,指出基质收缩效应占主导时,发生弹性变形的煤样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大而增大;发生塑性变形扩容的煤样渗透率显著增加,因此受基质收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