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10区块有效气层测井解释标准研究

来源 :200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里格气田是低渗透率、低压,低丰度、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气藏,在苏10区块储集砂体非均质性强,连续性较差,有效储层测井评价面临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常规的测井参数交会图难以确定储层上下限值。在对该区块沉积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该区的GR、SP测井曲线特征,将研究区最发育的河道和心滩沉积储层分为箱形和钟形砂体两类,分别作出了声波时差-电阻率、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密度-泥质含量解释图版,根据所作的交会图分别得到了气层,差气层以及干层的界限值。并进一步对建立的解释图版参数进行了应用效果分析,基于沉积微相的测井解释图版能进一步准确识别气层。
其他文献
塔河油田八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基质致密、缝洞发育、纵横向强非均质性等突出特点,由于其空间分布的不规则性和多尺度性,以及受到地震勘探技术分辨率的限制,使得在这类油气藏中的勘探开发遇到了众多难题,更有效,更准确地认识该区复杂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类型和流体分布规律,对于更好地指导本区储层评价和油田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地质资料、钻井资料、测井资料,FMI成像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开展
晚古生代,西南地区发生了广泛的“峨眉地裂运动”,“峨眉地裂运动”在西昌盆地引起了深部热液作用。西昌盆地七坝1井志留系第Ⅲ期裂隙及其中充填的异形白云石和石英是东吴期热液作用的产物,异形白云石的δ13C值,δ18O值异常偏负,锶同位素值异常偏高、异形白云石和石英内原生包裹体气相部分富含氮气(N2)是这一期热液作用的地球化学标志。深部热液沿垂向断裂通道和侧向裂隙系统运移进入志留系,热液为幔源岩浆热液与盆
相当数量的低渗透气藏,无论有无边底水,生产井呈气水同产,气水比存在差异,影响气藏开发效果,其原因是低渗透气藏存在较高的气水过渡带;传统方法确定的气水界面误差较大,导致气藏储量计算误差,气井射孔位置不尽合理,所以精确预测气藏气水界面位置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低渗透,气水同产气藏资料的统计和分析,认为:在非均质条件下,相同含气饱和度界面并非水平面,而是呈不规则的起伏面;通过理论分析探讨,综合压汞与物性资
塔深1井是世界上第一口以寻找石油和天然气为目的的超深科学探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东部塔深1井寒武白云岩及充填孔,洞、缝内方解石的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寒武系的流体属于不同来源的流体体系。准同生期、埋藏期、后期热液白云石δ18 OPDB(‰)分别为-10.1~-4.2、-10.02~-5.7、-13.1~-9.4和δ13CPDB(‰))分另4为0.9~1.8、-1.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藏工程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料,目前油藏工程中使用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主要从室内岩心实验得到。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实验质量的影响,岩心尺度的相渗曲线很难代表整个油藏的相渗特征。根据适用范围较广的张金庆水驱特征曲线法,可以修正室内实验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计算的相渗曲线更符合储层实际特征,对数值模拟中相对渗透率的求取以及水驱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
以大量野外地质工作为基础,依托测试手段,结合地球化学、地质、钻井等资料,分析认为,贺兰坳拉谷以浅海碳酸盐沉积为主,其次可见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等,以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主要的碳酸盐岩类型为泥晶灰岩,泥质灰岩、鲕粒灰岩、竹叶状灰岩及晶粒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地区可见叠层石灰岩及云斑灰岩等。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浅海陆棚,海底扇等为典型沉积相类型。贺兰拗拉谷奥陶纪积相模式由陆向海可表示为:大陆区-海陆过
以钻井、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离散合成记录与地质剖面对比,正演模拟的方法开展川东南地区茅口组缝洞型储层地震-地质特征分析,建立了四类缝洞型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并分析了其地质模型,指出茅口组上部的波状反射和顶部空白反射反映缝洞体在茅口组上部或顶部发育,为较可靠的含气缝洞体响应;斜亮点可以反映缝洞体,但不能证明缝洞体是否被充填,在研究区勘探具有一定有风险;透镜状反射虽然理论上是较为有利的勘探目标,但未见
基于测井进行烃源岩的定量研究可以弥补传统基于岩心、岩屑以实验分析为手段的不足,是测井地质研究的一种重要方面。通过对塔中地区奥陶系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的分析,建立了基于图版法,双孔隙度法、声波时差电阻率重叠法的烃源岩定量识别图版和方法;为塔中地区奥陶系灰岩和白云岩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建立了测井定量计算公式。文中各种定量识别及评价方法通过单井上的应用表明了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吻合度,可以在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
地层、沉积岩组合及古地貌特征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为三个沉积单元区,即:北东部区为白云岩-蒸发盐组合;南部区为白云岩-少量蒸发盐组合;西部区以石灰岩为主。相应地:北东部区以发育台内盆地-盆缘坪为主;南部区发育洼地-台坪-台地边缘-海槽;西部区则发育台地边缘-海槽。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观测以及区域资料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缘大致在洛南瓦窑沟-西安-宝鸡-带。马家沟期研究区沉
通过对鄂尔多斯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进行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1、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2、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过程;3、石炭纪-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但其形态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