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MR检查时脊柱外异常的发现率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ss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病人腰椎MR检查时脊柱外异常的出现率及临床意义. 方法:因腰疼和(或)神经根症状行腰椎MR检查的2500例病人,由1-2名高年资放射医生复习每例病人脊柱MR检查时的图像,记录脊柱外异常,结合临床资料,确定其诊治与结果. 结果:2500例腰椎MR检查中,198例影像发现有脊柱外异常.178例病人脊柱外的异常不能确定或有重要临床意义,需结合临床或进一步检查.发现腹主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2例;直肠癌3例;肾自截1例;肾癌1例;前列腺癌6例;宫颈癌3例.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出现率为0.8%. 结论:腰椎MR检查时,除可以发现脊柱本身的病变外,还可以发现少量重要的脊柱外病变.
其他文献
前言及目的 :对疼痛性的髌下脂肪垫撞击患者的形态学(核磁共振)研究,以往应用炎症、肿胀、肥大、纤维化、钙化等进行模糊描述.通过这个研究,寻找合适明晰的的MRI征象去诊断疼痛性髌下脂肪垫撞击症.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中等临床症状的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82人),这些患者在3个月内均进行过关节镜下部分脂肪垫切除直至镜下观察未见任何撞击.这些患者术前均有1.5T磁共振(包括矢状位T1-TSE,冠状位STI
目的 探讨小儿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报道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 方法 2007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交通事故及机器致伤的小儿上肢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关节外露患者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小为6cm×2cm,最大为9cm×10cm;均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其中2例为分叶穿支皮瓣,均采用腹壁下动静脉与桡动静脉吻合。移植皮瓣面积最小7cm×3cm ,最大10c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于骨科患者便秘的影响效果. 方法 将50例骨折患者排便情况及便秘的相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并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前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32.5%,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其发生率为10%,前后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表明适当的护理干预(指导健康饮食、手法按摩及早训练反射性排便等对策)可减少便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正常的排便是一种复杂
Wear particles-induced osteolysis still remains the leading cause of early implant loosening in endoprosthetic surgery. Promotion of osteoclastogenesis by wear particle has been confirmed to be respon
Objective: In this longitudinal pilot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 inter-observer and scan–rescan reproducibility of marrow fat fraction (FF) measurements using three-point Dixon imaging
Objective: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en cases for embolic complications which occurred during the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procedures and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so a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目的:探讨16排CT腰骶神经根旋转重建技术在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5例正常腰椎志愿者及30例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16排CT扫描,以Ⅰ点(侧隐窝夹角处)和Ⅱ点(正中矢状径与椎体后缘的交点处)为定位基准点,采用旋转重建技术对正常和受压的S1神经进行标准重建。 结果:以健侧Ⅰ点为基准点重建,在168°-172°的旋转角度范围内观察患侧S1神经走行全长,并
目的:探讨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时运用智能管电流调节技术(caredose4D),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腹部前后径(AP)、左右径(LR)及腹前壁脂肪厚度(H)是否与CT上腹部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相关. 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行西门子128层CT上腹部增强扫描患者的图像数据,所有患者CT扫描的管电压120KV,参考管电流210mAs并使用智能管电流调节技术(caredose4D).在肝门层面测量腹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MRI影像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的12例确诊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65岁,平均52岁,患者均有腰痛,其中8例伴乏力、发热,所有患者均行 MRI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检查。 结果:10 例患者病灶在腰椎,2例患者病灶在胸腰段,9例患者2个椎体受累,3例患者3个椎体受累。病灶多位于椎体前部
目的:1分析第二代双源CT在口底疾病的检出情况,探讨其诊断的应用价值.2制定适合临床的口底疾病的CT检查方案. 方法:选择2013—2016年我院45例行西门子双源炫速CT进行口底肿物检查的患者,男32例,女性13例,年龄32-73岁.随机分组,A组18例常规位置扫描(闭口),B组27例采用下颌微抬张口,舌紧贴上腭.两组病例CT扫描条件相同,扫描范围眶下缘至喉部,管电压100KV管电流调节应用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