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油热解产物分布特性研究

来源 :2007中国生物质能科学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TG—FTIR联用技术和管式炉反应器对生物油的热解产物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TG-FTIR试验发现,在氮气气氛下生物油的热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物油中低沸点有机物的挥发以及各组分间反应生成各类产物的过程;第二阶段为各种重组分的裂解过程。管式炉热解试验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油产气率不断提高,最高达398 ml/g。生物油热解气体产物中主要包含H2,CO,CO2,CH4,C2H4,C2H6等,产气热值在17~19 MJ/m3。
其他文献
为了找到既能够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产生大量乙醇,又能够对发酵抑制物具有较强耐受性的菌种,对Y1,Y4菌株和商品菌对照菌株进行了耐毒驯化研究。将这3菌株接种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驯化培养基中并进行了3个批次的驯化。Y1菌在第3批驯化48 h后,乙醇产量达到最大值15.8g/L,转化率0.46g/g,达到其最大理论值的90.27%。Y4菌在第3批驯化48 h后,乙醇产量达到最大值15.7 g/L,转化
基于生物质空气机理,结合气流床气化工艺的优点,参考旋风分离大路的设计原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物质风分级空气气化工艺.对不同的位置加入二次风和改变二次风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旋风化方式传热传质剧烈,平均气化温度明显高于流化床气化器,气化反应完成后气化燃气与灰分自动分离.分级气化能够改善燃气品质,提高燃气热值,同时二次风量存在最佳值。
试验研究了以甜高粱秆固态发酵和甜高粱汁固定化酵母细胞反复分批发酵制取乙醇的2条途径。在固态发酵中,接种量和底物含水量对发酵影响较大,在最优条件下,发酵周期为40 h,乙醇得率达7.8 g/100 g(乙醇/新鲜高粱秆),为理论值的90.7%。在利用甜高粱汁进行固定化细胞反复分批发酵中,乙醇浓度始终维持在83 g/l左右,是理论值的91%。该固定化发酵体系能反复利用长达20批左右。
在常压流化床上进行了生物质在水蒸气条件下定向气化的试验研究。试验装置主体由1个常压流化床反应器和一个固定床催化裂解反应器组合而成。生物质原料为木屑,催化剂选用煅烧白云石。试验结果表明,当流化床内气化温度为800℃、催化裂解反应器内温度为800℃时,催化剂对裂解气中焦油的催化裂解效果非常明显,焦油裂解率可达到76.7%。
利用综合热分析仪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棉花秸秆等温干燥实验,对等温干燥曲线分析表明,棉花秸秆等温干燥过程可分为预热、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3个阶段,然后采用6种数学方程分别对3个阶段的实验数据进行回归,用最小二乘法来估算回归系数,通过比较F值,得出棉花秸秆含湿量与干燥时间在不同干燥阶段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来表示,即在预热段为y=a+b1t+b2t2,在恒速干燥段为y=a+bt,在降速干燥段为y=atb。
通过几组沼气工程实例,展示20年来在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组织下,完成的主要技术开发工作和取得的技术成果。
研究了紫茎泽兰沼气发酵液对甘蓝蚜的防治效果和对菜蚜茧蜂的影响。其中,对甘蓝蚜的防治效果主要通过毒力试验、拒食试验以及大田试验加以研究;对菜蚜茧蜂的影响主要通过蚜茧蜂的存活时间和羽化率等指标加以反映。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对甘蓝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校正防效达到72.17%,但实际使用时不能忽视其对天敌菜蚜茧蜂的影响,尽量减少两种防治方法实施时间上的重叠和相互抑制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沼气发酵液对某些致病菌、霉菌、植物病原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效果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作用机理也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焦点。文章概述了沼气发酵液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影响。同时与某些农药相比,沼气发酵液的抑制效果更优,不仅不会产生抗性,还能节省开支,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以浸渍在天然镁橄榄石上的金属镍和铈组成的催化剂对焦油模型化合物甲苯进行了催化重整试验,调整镍和铈负载量以及水碳比,优选出了具有较好活性、较高转化率的催化剂,即含有3%NiO(质量分数,下同)和1%CeO2的催化剂。对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燃气中的焦油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针对产沼气原料缺乏,秸秆产沼气产气速度慢、产气率低等问题,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分离、选育出多株纤维素、木质素高效分解菌与辅助功能菌,通过优化配伍研制出用于处理秸秆生产沼气的复合菌剂。利用该菌剂预处理秸秆产沼气进行了小试、户用沼气池试验,并在四川、北京、湖南等10省市50余个县的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生产性对比试验和应用示范。结果表明:秸秆降解速率提高,初始产气时间提前4~8 d,沼气总量提高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