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6500例治疗初步总结

来源 :第9届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via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资料:我们总结了近10年收治的6500例血管瘤,年龄17天~54岁,<6个月4329例(66.60%),6~12个月956例(14.70%),12~36个月525例(8.10%),3岁~18岁319例(4.90%),18~50岁345例(5.30%),>50岁26例(0.40%);平均月龄30.57 ±86.37月;男2217例(占34.10%),女4283例(占65.90%);各型血管瘤分类:鲜红斑痣532例(占8.19%)、毛细血管型血管瘤2307例(35.49%)、海绵状血管瘤954例(14.68%)、混合性血管瘤2551例(39.25%)、多发性血管瘤111例(1.71%),脉管畸形44例(0.68%)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合理的饮食方案及其护理的对策。方法:分析总结2010年3月到2012年2月到我院就诊治疗的银屑病患132例在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的临床健康教育及护理的措施等临床资料,其中健康教育和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指导和护理、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教育、饮食及营养指导、休息活动计划的制定、皮肤护理等方面的资料。结果:本组132例患者中合理饮食78例,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之后恢复状况良好,在较短的时间内
报告1例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男,18岁。发现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4月,面部,四肢皮疹二十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至皮下纤维脂肪层中可见多灶性浸润的淋巴样细胞。细胞小至中等大小,胞浆透明、没有明显异型性。小血管增生,可见血管壁侵犯,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根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诊断为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患者,男,8岁,因全身散在红斑、丘疹、鳞屑4年余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躯干、四肢、臀部及腋窝散在分布较多粟粒至碗豆大小暗红色丘疹,微痒;部分丘疹表面附有细碎鳞屑,部分丘疹有脓疱、坏死及结痂,新旧皮疹同时存在.曾在其他医院诊断为"慢性湿疹",给予依巴斯汀、雷尼替丁、扑尔敏及维生素C口服;外用哈西奈德软膏、卤米松等治疗,症状有所缓解,停药后再发,近二个月来,皮疹逐渐增多,渐波及全身,遂到我院门诊就诊
会议
目的:分享阴囊多发性血管角皮瘤一例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阴囊多发性血管角皮瘤一例病史、专科特点、组织病理结果及治疗经验.结果:患者男,29岁,阴囊多发暗紫红色角化性丘疹、结节2年余,缓慢增多,未曾诊治.系统体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体检示粟粒至黄豆大小不规则暗红色、棕褐色赘生物,呈疣状增生性改变,质硬.其周边散在分布米粒大暗红色丘疹,表面角化(图1)
会议
患者男,22岁,以面部出现多发结节13年,加重2年之主诉就诊.13年前,无明显原因面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渐增大增多,米粒至鸡蛋大小不等,躯干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指甲周出现赘生物,近2年皮损明显增多,结节增大.发病以来,无癫痫发作史,学习差.未婚,家中无类似病史患者.体检: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额、鼻,鼻唇沟、颧部、面颊部多发米粒大淡红色密集分布的丘疹,左侧眼睑甲盖大小暗红色斑块,左侧前
会议
患者王××,女,43岁.自幼面部、指趾甲周、口腔上腭出现丘疹,均无自觉症状.鼻周及下颏丘疹逐渐增多长大、融合,有时周边出血.未系统就诊和明确诊断.智力正常,无癫痫等疾病.于2011年11月11日就诊.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会议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SSSS)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噬菌体II组71型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T)作用于桥粒,刺激T淋巴细胞,导致T淋巴细胞分泌出的细胞因子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膜上,引起角质细胞间桥连接受损的松弛性大疱性、表皮剥脱性皮肤黏膜性疾病。桥粒主要作用是维持角质形成细胞间的连接,并且通过张力微丝保持细胞的形态,对维持表皮的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桥粒的结构和功能一旦受到破坏,就
病史:患者女,72岁.5年前因为"胃癌"在某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偶有轻度瘙痒.1年前前胸出现红色肿物,逐渐增多、长大,无疼痛等异常感觉,未治疗.专科检查:上腹部可见一陈旧性刀口,双乳房中间皮肤可见5cm×6cm的椭圆形浸润性红斑,界限不清,表面有光泽,有较多小丘疹,触之比较坚实,基底可活动,与皮下组织无粘连.皮损中央可见十余个大小不等的淡红色球形有蒂肿物,部分融合,表面无破溃及结
会议
患儿女,5岁,右侧鼻部、前额部、颞部出现聚集的水疱3天,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家属诉发病来未见明显疼痛、发热.查体:一般状态尚可,发育正常,营养佳.皮肤科检查:鼻部前正中线右侧可见聚集型水疱,额部前正中线右侧及右颞部可见少量散在的水疱,疱壁紧张,多数疱壁已破裂、结痂,基底红晕,可见透明渗液.诊断:带状疱疹.治疗:给予阿昔洛韦半片,口服,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一片,口服,每日3次.1周后复查,皮损基本
会议
患者女,24岁.患者生后于左乳房、下腹部出现红色皮损,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给予同位素照射治疗一疗程(具体剂量不详),并冷冻数次,皮损逐渐消退,但左乳房皮损照射处遗留色素脱失斑.以后血管瘤一直未复发.3个月前左乳房皮肤瘙痒、搔抓,之后出现破溃、增生,皮损迅速扩大,有较多脓臭性分泌物,局部换药无效而就诊.一周前曾发热3天,体温未测,口服"阿奇霉素"后发热消退.既往HIV携带3年余,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