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变量与汉韩翻译

来源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iao139398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要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本文研究其中的句式变量,即复句内子句的容量与关系。我们对短篇小说《黄昏里的男孩》原文与韩语译文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以句读为分界点,此类小说译为韩语时,韩语句子总数与汉语句子总数存在一个差额,韩语要多于汉语,说明汉译韩时合译少拆译多。通过分析拆译句的子句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拆译句大体集中在几类句式上。
其他文献
一部《大义觉迷录》,不仅在当时掀起绝大的政治风波。至今日依然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象,而且歧见纷呈。这些研究,以其视角的多样化,不断地深化、拓展、丰富了读者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与认识,却朱曾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探讨,又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贯穿其中的火异论(含灾异观、祥瑞观)及其所体现的天命论思想。如果将以上多种视角统合起来,并将其纳入天命论的框架之中,则《大义觉迷录》这部所谓的千
李岩的故事是说,李岩是一位来自札县的汉族士人,他作为造反者李白成的谋士并帮助他推翻明朝,但最终被李白成所杀。从1644年起到现在,许多历史学家接受了李岩的故事。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这一故事是明未清初小说家言,没有可靠的史实依据。2004年,在河南省博爱县府村发现的《李氏家谱》,可以帮助解开这一366年的迷案。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材料可知,故事中的李岩是一个“复合”人物,他的身份和活动是由当时
本文旨在从“攘夷”的心理层而揭示不同文化接触时的紧张状态。清朝最大的“攘夷”事件无疑是义和团事件;本文拟以发生在义和团事件爆发前夜的山东曹州教案、即墨事什和袭击信差事件为考察对象。这三个事件都与德国占领胶州湾有关。通过考察,应能看出“攘夷”心理与义和团事件的联系。这些事件标志着攘夷运动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即已经越过教案而开始成为全面排外的运动。
清人的文集或朝鲜使臣的《燕行录》记载北京庙会繁荣景象,但要了解清朝利用庙会来怀柔蒙古的政策,则须参考清代档案才能看到深刻意涵。清朝修建北京藏传佛教各有不同的作用,有些作属重要的宗教场所;有些则规则为市集性质。黄寺和黑寺为达赖班禅臣每年朝贡皇帝时居住的场所,每年正月这雨座寺院与雍和宫持续活络的宗教活动。  更重要的是寺院附近的外馆喀尔喀蒙古王公朝观驻场所在,皇帝允许他们携带货品来贸易,成为一年一度的
日本歧阜县师范学校教师铃木重远在1878年(明治11年)为同校两名教师编写的中国史教科书《支那史略》而撰写的序言中,批评在明治维新后“文明开化”的风潮中,时人喜新厌旧,争读万国史而对中国历史“疏然无视”。认为一个通达之士在重新交(西洋)的同时不应该轻旧识(中国)。铃木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和在江户时代熟读儒家经典的许多日本知识人一样。亲身经历了明治初期急风暴雨式的欧化浪潮,他们目睹明治维新后英文
朝鲜第二代领导人金正日面对冷战后内外严峻形势,实施了“先军政治”,朝鲜“先军政治"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并已在思想理论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得到全面阐释和贯彻,对朝鲜内外政策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对朝鲜“先军政治”推行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主要内容等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传统语义学中有学者认为多义范畴不能归纳为一个抽象意义。或最终的归纳会变得毫无意义,而认知语义学也大多认为多义范畴为典型范畴,不承认最终的抽象意义,笔者在本文中选取多义词尾“( )”的用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多义词尾的用法中可以抽象出一种最大公约数。建立一种语义关系函数式,其中的语境条件成为该函数式中的自变量,普通意义而言的语义则成为语义函数中的因变量。这一结论说明,至少有一部分多义词尾具有。相
韩国语“(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对未来的[预定]、[推测]、[意志]、[可能性]、[必要],本文从“( )”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它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并进行语料的统计,考察了各种意义的“( )”及其汉语对应形式所占的比例。
文章讨论了韩汉文中多项句首状语共现的次序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对比。首先我们总结了韩汉多项句首状语共现的成分和次序。是韩汉两种语言共有的一种语法现象。通过语科统计,本文认为韩汉句首状语的功能有三,限制功能、强调功能、语篇功能;韩汉句首状语均遵循末尾焦点原则和前端重量原则。多项句首状语语序而言,韩汉均为状语[+关联]>状语[+语气]>状语[+范围]>状语[+状态]。否定副词、拟态词可以充当韩国语句首状
翻译过程是把原文的文字信息和场面信息传递到译文的过程。场面信息在传递原文信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翻译的关键所在。每个词都有固定的感情色彩,但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之后,感情色彩会发生转移,其转移要依靠场面信息。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结合词语的动态性探讨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场面信息中的变化以及汉朝翻译中场面信息与词语感情色彩的转换关系,试图归纳场面信息的识别方法与场面信息最终确定词语感情色彩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