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发病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来源 :2016‘’国际老年健康论坛·泰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z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影响椎间盘和椎骨的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临床影像学数据显示,年龄是有助于颈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最新临床研究表明颈椎病发病率在中青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与之相反,在老年阶段则降低。 基于市级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所收集的1276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显示,颈椎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背部、颈部或手臂疼痛,影像学突出特点为C3-C4、C4-C5和C5-C6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高血压是与颈椎病发病密切度最高的年龄相关危险因素,其余因素作用相对较小。以往许多研究均表明颈椎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但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阶段颈椎病发病率有所不同,在50岁之前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而50岁尤其是60岁以后相反则降低,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差异。 众多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导致纤维环出现裂口和空隙,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弹性丧失,椎体上下缘骨质硬化,边缘骨质增生等,最终纤维环、髓核的膨隆、突出或脱出会累及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而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这个过程可能正是临床常见慢性颈椎病的发病基础。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表示,随着年龄的增加,颈椎病发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病情的慢慢变化,症状通常也随着时间进一步推移,常见如头痛、颈部僵硬、颈背部或手臂疼痛、颈部或手臂麻木无力、头晕等,最常临床表观为颈部疼痛。众多影像学资料统计得出,60岁以后人群大多具备颈椎病特征性表现.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衰老逐渐发生的过程中,髓核逐渐失去水分、弹性和强度,容易诱发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同时临床症状也随之变得更加明显。然而,临床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却逐渐减少,尤其是60岁以后,尽管50岁之前的研究结果与大部分文献结果相一致。而且,进一步做的统计证明,颈椎病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危险因素之间没有关系。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髓核逐渐萎缩退化的过程中,髓核的体积缩小,相应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来源于髓核突出或膨出的压力逐渐降低,纤维环破坏减少,所以在年龄增加尤其是60岁以后的病人,其颈椎病相应临床症逐渐减轻,发病率也相应下降。而在50岁之前的中青年患者中,鉴于炎症反应相对于椎间盘退化而言在发病中起到更主导的作用,才有了随着年龄增加颈椎病发病率也相应增加的结果。 在人体逐渐衰老的过程中,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椎病的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大约90%以上的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而年龄这个因素在颈椎病理改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双重作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颈椎病患者表现出相异的临床特征。鉴于研究发现在50岁前后,随着年龄变化颈椎病发病率截然相反,这给临床治疗方面带来了参考,或许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而言外科手术不再是最佳选择。若不是在神经和脊髓受压迫的紧急情况下,老年人颈椎病患者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措施,比如物理治疗、抑制疼痛的药物等。而老年患者颈椎受损常较严重,手术治疗往往并不能很好的改善其功能和预后。在机体老化的过程中,髓核体积逐渐减小,从而遭到髓核膨出或突出所受压力也逐渐降低。本研究提示在没有急症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应该去康复中心进行治疗,而非手术科室。因此,本研究为不同年龄阶段的颈椎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在老年人群,这将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新的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CRISPR系统的在分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CRISPR参与的免疫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适应、表达和干扰,目前CRISPR-cas系统根据结合的cas蛋白以及crRNA的加工不同被大致分为3种类型(I、II、III型),每一种类型下面又有更细的分类,利用CRISPR位点进行细菌分型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一些细菌中,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沙门菌等。将CRISPR间隔区序列应用到间隔区寡核苷酸
本文对在中国分得的黑龙江立克次体和立克次体中毒力最强的立氏立克次体在感染与免疫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指出段长松等采用眼眶静脉丛注射将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BALB/c小鼠,定量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和主要器官中立克次体数量。结果在感染后第l天便可以检出少量立克次体,第3天立克次体量显著增长,第6天达到顶峰,第9天立克次体量显著下降。该结果证明黑龙江立克次体能够在BALB/c小鼠体内建立有效的感染。另外,
本文就Th17/Treg细胞及其免疫失衡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发现,Th17/Treg细胞平衡的紊乱可致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进程,因此,控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致病机制中的前炎症微环境,调整Th17/Treg细胞的平衡,以Th17/Treg细胞平衡为目标的治疗,可以包括在细胞因子、细胞靶点、信号通路等不同层面进行靶向调控。
本文就沙门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做一综述,着重介绍沙门菌与宿主免疫应答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沙门菌可以逃逸TLRs和NLRs信号通路,沙门菌还可以逃逸宿主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在沙门菌感染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干扰DCs的功能进而阻断T细胞的活化。沙门菌侵染进入DCs之后,在胞内形成SCV泡,并向细胞浆中分泌毒力蛋白SpiC等,这些效应蛋白可以抑制吞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进而阻止DCs胞内的细菌的降解,同时胞内的
准噶尔盆地荒漠大沙鼠鼠疫自2005年发现至今,经过10余年的研究工作,大沙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和媒介动物现已基本查清,但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规律尚有待明了.本文就该鼠疫疫源地的发现及其组成和近年来动物鼠疫流行情况综述,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荒漠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该地鼠类及其寄生蚤种类多,组成复杂,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该地大沙鼠动物鼠疫几乎呈现连年流行态势。鼠疫自然疫源地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独
目的:利用温控表达调节系统稳定表达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制备肠炎沙门菌C50041△spiC△crp减毒株菌影.方法:将温控表达质粒pBBR1MCS2-E电转化至C50041△spiC△crp,42℃诱导基因E表达制备菌影,通过测定OD600nm值和活菌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及裂解曲线,计算裂解效率;比较不同诱导浓度之间裂解效率的差异;电镜观察所制备的菌影形态;并对菌影的核酸装载能力和安全性进行
目的:通过构建2型猪链球菌(SS2)细胞分裂调控蛋白divIVA基因突变株△divIVA,研究该基因在调控细胞分裂及SS2致病性中的作用.方法:构建中间携有壮观霉素(Spc)抗性,两端为divIVA基因同源臂的敲除质粒pUC18:divIVA,将pUC18:divIVA电转入SS2感受态细胞中,利用细菌同源重组获得△divIVA突变株;比较SS2与△divIVA基本生物学特征、细胞体外实验和小鼠体
目的:分析1990年和2013年福建省人群腹泻病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分析1990和2013年福建省人群腹泻病的死亡、疾病负担情况,比较福建省1990和2013年腹泻病导致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DALY率等变化情况.结果:1990~2013年估计福建省腹泻病死亡数从1990年的2136.5例下降到2013年的138.6例,标化死
目的:总结和分析河南省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探讨防控策略.方法:收集并整理河南省1951-2015年人间狂犬病疫情相关资料,对2007-2015年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南省人间狂犬病上世纪80年代曾严重流行、90年代得到有效控制.本世纪初以来疫情上升明显,近10年又有下降趋势.病例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主,男多于女,多为35-65岁组及15岁以下组人群.
本文进行对老慢支急发并迁延不愈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老慢性支急发作并迁延不愈的原因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研究表明,老慢支急性发作并迁延不愈均有原因可查。最主要的是空气寒冷,有害气体的吸人,特别是继续吸烟,肺部真菌,染除此之外,尚有糖尿病,脑梗死和痰液阻塞等。在查明原因之后,我们努力予以纠正,老慢支急性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长期迁延不愈的情况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