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N-DBS治疗PD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三年临床随访

来源 :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五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第五届粤港澳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ingguo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神经内外科等多学科合作下模式下的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疗效,对患者进行进行详细、全面地评估,探讨术后抗PD药物剂量及DBS刺激参数的变化,观察STN-DBS的副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STN-DBS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其他文献
INTRODUCTION Recently,Chinese drugs therapeutical effect i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such as functional dyspepsia has attactted the adequate attention from the pulic.Aurantii fructus immatu
会议
潜阳封髓丹为温肾潜阳、纳气归肾之方,是由潜阳丹和封髓丹二方合成,潜阳丹出自火神派鼻祖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方由附子、砂仁、龟板、甘草4味药组成;封髓丹最早见于元代许国祯的《御院药方》,方由黄柏、砂仁、甘草3味药物组成.郑钦安治疗虚阳浮越之证时常将上述两方合用,疗效显著,后世火神派传人将其法发扬光大,吴佩衡先生将两方合称为"潜阳封髓丹".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其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返流、免疫、年龄、高盐、过热、低维生素饮食及遗传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演变规律为"正常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被定为一种癌前疾病,其诊断需胃镜下活检明确,目前萎缩性胃炎在没有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糜烂、胆汁返流时,尚无有效的西药治疗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对慢性萎缩胃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89例患者,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和寒热错杂型五个证型,并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与结论: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5.71%,以肝胃不和型总有率(87.50%)最高;胃镜疗效的总有效率为62.50%,以脾胃湿热型总有效率(72.73%)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各证型之间的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水平及胃镜病理改变的关系,探索本病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不同病理表现的关系,为本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新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纳人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90例,参照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填写统一的调查表,用统计方法分
目的:探讨参枳消萎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炎癌前病(PLGC)转归的影响及对血清三叶因子3(TFF3)和胃泌素-17的影响.方法:89例PLGC随机分为对照组44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口服胃苏颗粒,15g/次,3次/d.观察组,参枳消萎汤内服,每天1剂.疗程均为16周.进行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治疗前后胃脘疼痛、饱胀、痞闷、嗳气、纳差评分;检测治疗前后TFF3和胃泌素-17水平
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病变,指胆囊因长期或间断地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明显的慢性炎症改变及或功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右上腹部疼痛,进餐后出现或夜间发作疼痛,可放射至后背,伴恶心,呕吐等。可以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该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危害。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伴有胆石症且症状反复不缓解者,一般多采取手术摘除胆囊,但极易引发
会议
背景与目的 大脑皮层梗死后可导致与皮层存在纤维联系的丘脑等远隔部位继发性神经变性损害.新近研究我们发现脑梗死后同侧丘脑发生Aβ异常沉积,而且抑制Aβ可改善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提示Aβ是脑梗死远隔损害的重要机制.Cerebrolysin是一种猪脑源性神经多肽类,含25%神经多肽和75%游离氨基酸,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双重作用.本实验拟探讨Cerebrolysin对脑梗死后同侧丘脑Aβ神经毒性
会议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麻痹性痴呆(GPI)患者的海马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情况,为早期诊断AD和GPI患者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1、随机选择来自20010-2012年本院神经内科住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5例和麻痹性痴呆患者1 1例作为研究组,以及健康中老年人13例为对照组.
会议
目的 建立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显像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脑功能及脑多巴胺能系统受损的表现.方法 选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D模型组(N=20)和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PD模型组大鼠以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6-羟基多巴(6-OHDA)至右侧内侧前脑束,术后3周观察行为学改变,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发大鼠旋转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