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药治疗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六次血液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f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 AP)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IC)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本文介绍该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发展过程,描述了中医药治疗该病临床疗效,阐明了中医药在治疗过敏性紫癜上有很可观的前景。
其他文献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部分替代肝脏功能,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的方法。(1)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重症肝炎、肝衰竭,效果较好。某院于2004年10月-2005年6月应用ALSS治疗重症肝炎10例次,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今后进行此项治疗的患者提供护理依据。
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很高,一般在40%以上,主要死于严重并发症,其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低钠血症。重型肝炎低钠血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分为真性低血钠和稀释性低血钠。持续性低血钠是细胞濒于死亡的表现,必须及时纠正。新鲜冰冻血浆能提供正常肝脏产生的活性物质,如白蛋白、各种凝血因子、补体等,并补充水、电解质可以较快改善机体内环境,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我们在加用新鲜冰冻血浆后体会到患者低钠血症纠正较快,病情也随之
目的:1.对甘肃地区19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分型和基因分型,并加以比较分析。2.对22例应用派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进行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的测定。方法: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用ELISA法;基因分型用‘型-特异性’PCR法。结果:1.血清学分型率为53.03%(105/198),其中血清1型占48.57%(5l,105),血清2型占36.19%(38/105),混合型血清(1+2)型占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体及血清分型与派罗欣疗效的关系。方法:22例接受派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用ELlSA法进行血清分型及干扰素抗体的测定。结果:22例慢性丙肝患者中,血清1型、血清2型及血清1+2混合型阳性率分别为:68.18%(15,22)、13.64%(3,22)及18.18%(4,22),血清1型与2型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22例患者干扰素抗体检出率为54.55%(12
目的:探讨HCV基因型与IFN-α1b疗效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261例标本分成五组:A、B组为抗-HCV(+)、C、D组为抗-HCV(-)、E组健康献血员。基因分型为型特异性PCR法,参考Okamoto方法设计引物。HCVRNA检测采用FQ-PCR法。36例慢性丙肝治疗用IFN-α1b,剂量为50ug/次,一日一次肌肉注射,使用4周以后,隔日一次治疗24周。治疗期间每周检测外周血ALT和白细胞。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疗法对重型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8例重型乙肝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HBV-DNA水平: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18例重型乙肝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三系统定量水平。结果:治疗前、后HBV-DNA定量结果分别为1.30×108±3.37×108和1.20×108±1.721×108(t=0.93,p>0.05)。 乙肝三系
血液净化既往主要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某院利用该项技术对由于肝病同时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进行了广泛应用。但是肝病患者与一般肾科尿毒症患者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肾病患者存在高血压,电解质紊乱,高血钾,营养不良,负氮平衡。肝病患者在临床上存在的是低血压,低血容量,更严重的营养不良,负氮平衡,电解质紊乱,很多原本应在肝脏合成代谢的有害物质在肝脏不能完成有效合成代谢而蓄积体内。
慢性重症肝炎是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一般采用综合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一个重要方面。低钠血症,可导致病人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本文对某院近3年住院的56例慢性重症肝炎进行有关的分析。低钠血症在慢性重症肝炎病程中是比较常见的,本调查结果提示慢性重症肝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是64.28%,与其他文献报告基本相符。
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导致肝坏死的原因众多,调控肝再生的机制也相当复杂,在目前的研究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一些细胞因子的作用相当关键:在暴发性肝衰竭时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β,IL-6等水平增加,另外与肝细胞再生相关的介质HGE,HSS,TGF-1β,VEGFR-l含量也上升,这些因子水平的变化与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不同的研究
慢性肝病患者由于门脉压力的改变,可引起胃粘膜病变,称之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仅次于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出血,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对于PHG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PHG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炎后肝硬化(活动期)、慢性重型肝炎(乙型)的PHG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