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共同核心病机模式是现阶段中西医在理论上结合的基本模式

来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中医脑病大师论坛与学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ght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公认的中西医结合模式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模式.然而这种中西医结合模式,二者在理论上并没有达成真正的融合与汇通.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要达到理论的融合,首先要寻找该病共同的核心病机(发病机理),即共同核心病机模式.所谓共同核心病机,是指中西医都认同的,能解释该病的基本发病机制.寻找共同核心病机,进行针对共同核心病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笔者认为比之病症结合法有了理论的进步,使中西医在理论上有了结合的支点.这种共同核心病机论治模式,使中西药物有更多的共同作用靶点,从而可以使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用蒙医学理论探讨脑卒中的蒙医学范畴及其病因病机,为蒙医诊治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脑卒中临床表现与蒙医学萨病对比,探讨脑卒中个性的蒙医学范畴及其病因病机.结果:脑出血可归为蒙医火型萨论治.结论:脑卒中在蒙医学中属萨病范畴,脑卒中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相应地归入萨病的不同证型中,从而合理知道蒙医药治疗脑卒中.
形神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言论宏远,文义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坚持整体恒动观系统思维的原则.它运用直觉思维模式,经过意象思维的程序,辨证论治指导临床选方用药,使主观认识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辩证过程.对后世中医临证,养生等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有中医癫痫诊治理论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阐述仍不够系统、清晰,部分患者仍病势缠绵难愈.因此,进一步系统梳理、挖掘癫痫发病、发展及预后的中医基础理论以释疑解惑成为必要.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从气机升降出入论癫痫,重视肝脾同调,气机升降相因,是癫痫辨证论治的病机关键;以"玄病"、"络病"理论为补充,论治癫痫持续状态及难治性癫痫,是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在人体超微结构的延伸
本文从脑脏理论及血脉病理论角度,阐释脑梗死的中医发病机制,指出脑梗死超早期的中医病机关键,提出脑梗死超早期中医治疗的治则治法,并结合中医理论总结了阿替普酶和尿激酶以中医药性、功效,认为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或动脉给药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符合中医理论,是一种中医治疗手段.
治未病与脑心同治是中医理论的一个特色,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医提出的“治未病”与“脑心同治”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医具有“简、廉、便、效”的优势,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及康复方面优势更明显,除了传统的中药,更有针炙、康复治疗,辨证论治、多管齐下、疗效确切。通过中医的积极预防与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有效地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
本文参考蒙医学经典古籍的同时结合八省区蒙医药诊治头痛方面的临床实际,制定出头痛蒙医诊疗指南,经过多次的权威专家论证达成一致共识,再经过多中心临床应用评价,反复多次的优化和修订而形成的有关头痛概念、诊断、鉴别诊断、辨证治疗及调护方面的蒙医诊疗指南.
"釜底抽薪",上病下取,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其与开窍醒脑、减轻脑损害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机制尚不明确.基于脑肠相通理论,以脑肠肽为切入点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在于:增进肠道动力,干预脑—肠轴炎症信号通路,促进脑肠肽CCK-8分泌,调控脑、肠组织及血液细胞因子水平,拮抗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减轻中风后炎症损伤而发挥治疗作用.
失眠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称为"不得卧"、"不得眠".失眠者,有虚有实,气血阴阳失调均可致之,然仲景论此之经验独到,值得研读.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后遗症严重,是严重危害中老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而且随着人们工作已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趋向年轻化,所以中风病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疗效和预后则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近30余年来,笔者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治疗工作,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积累出以下判断中风病预后的不成熟经验,现总结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而脑作为重要的器官,"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在循行路线上,督脉不仅直接入脑,而且还联系到心、肾等与脑密切相关的重要脏器;在生理功能上,二者极为相似,都具有统率、督促的功能;因此对督脉与脑的功能联系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中医脑的生物学基础,促进脑病发病机制、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对于探索和完善中医脑学科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