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核引起的中能重离子反应的核初态的形变和方向效应

来源 :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cujmt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同位旋相关的分子动力学(IQMD)模型,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具有轴对称形变的长椭球结构的24Mg + 24Mg的反应动力学,并且研究了反应动力学随着24Mg 的四极形变参数以及相对入射方向的变化.我们发现核的阻止本领、椭圆流以及碎片的电荷多重数对于24Mg 的四极形变参数以及炮弹和靶的相对入射方向非常敏感.另外还发现对于球形24Mg 和形变的24Mg 在反应动力学上的差异和形变参数的大小正相关,并在在相对入射方向上头-头和体-体的结构是两种极端的碰撞结构..
其他文献
介绍了用CIEMAT/NIST法理论计算β核素放射性活度的方法.以3H 为示踪剂,研究了KB值、淬灭程度对CIEMAT/NIST法计算241Pu、106Ru/106Rh、63Ni、151Sm 和14C 放射性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取值范围内,KB值对理论计算的影响可以忽略;除106Ru/106Rh 外,淬灭程度不太大时,计算活度和真值的偏差小于2%;极度淬灭时,计算活度的偏差随淬灭程度增加
目前大气中积存的85Kr 完全是人工释放的,主要是大气层核武器试验、反应堆及后处理厂的排放.大气中85Kr的分析监测既费时又复杂,此文介绍了一种研制的比较简单的空气中Kr的取样与色谱分离浓集系统,以及对实际空气样品处理的方法.它无需载体和化学反应,将空气收集到浸入液氮中的活性炭阱中,经过两次排除氧氮,最终通过分子筛柱进行色谱分离,将收集到的纯Kr 用液闪计数器进行85Kr的低水平放射性测量.对色谱
核级二氧化钚粉末技术规范中规定铀含量是必须控制和检测的分析项目.实验用硝酸-氢氟酸溶解PUO2粉末,以PMBP(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萃取分离大量钚,在MUA 型氙灯分析仪上,采用标准加入法直接测定水相中的微量铀.对荧光增强剂的缓冲能力、酸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选择了最佳荧光增强剂用量.同时对PMBP 分离钚及杂质元素的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当二氧化钚粉末中铀含量
该文主要将催化沉淀后的母液,按一定比例返酸溶解岗位,用来溶解铀三硅二粉末,以提高金属铀的直收率,降低试剂消耗及减少废水处理量为目的.从试验原理、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并对返回量的大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际验证,从而确定了方法的可行性.通过沉淀母液返酸溶解工艺与原工艺比较得出,催化沉淀母液返酸溶解不仅提高了产品直收率、降低了试剂的消耗,而且还减少废液的处理量及排放量,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脉冲辉光等离子氮化技术对贫铀进行了表面氮化处理,采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对氮化层进行元素深度剖析,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氮化层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脉冲偏压-900V、工作氮分压50~100Pa、氮化时间2.5~4h 下在贫铀表面能获得约20μm 厚的氮化层,氮化层为U2N3 的单一立方结构且均匀致密,脉冲辉光等离子氮化技术能在贫铀表面实现氮化.
9Be 丰度是检验宇宙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关键参数,在天体能区9Be(p,α)6Li 裸核反应截面的精确测量将加深对9Be 原始丰度及其天体演化过程的认识.利用特洛伊木马方法间接测量9Be(p,α)6Li 在天体物理相关低能区的裸核反应截面和S(E)因子,克服了直接测量中因受库仑抑制而导致截面甚低的困难并排除电子屏蔽效应的影响,而且避免了S(E)外推法的不确定性.实验采用原子能院HI-13 串列加速器
中能重离子类弹核存在两种不同退激机制,类弹核多重碎裂和类弹核蒸发.为了弄清楚这两种机制的起源,我们采用HIPSE 模型来研究中能核反应中类弹余核的产生及其碎片的分布.类弹核自旋对类弹核退激有一定的作用,当自旋大小在某一个临界值附近时,类弹核的两种不同退激方式同时存在.我们发现类弹核自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碰撞参数和入射能量,而其中碰撞参数尤为重要.我们系统研究了不同能量下以及碰撞参数下类弹源自旋的
利用STAR, PHENIX 和BRAHMS 三个实验组的实验数据,研究不同的碰撞系统、碰撞能量和中心度、快度区下,π介子、质子和反质子横动量谱的标度行为.结果表明质子和反质子的标度行为存在差别,且皆不同于π介子的标度行为,这与粒子的夸克组成有着紧密的联系.用已得到的π介子和质子的标度函数,可以很好地描述质子+质子碰撞中,不同多重数下带电强子横动量分布的标度行为,其标度分布可以表示为π介子和质子标
利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双强子方位角关联的碰撞系统尺寸依赖性得到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远侧"伴随粒子产额和关联结构具有明显的参与路径和部分子平均作用次数依赖性.从14N + 14N 到197Au+ 197Au 碰撞系统,劈裂参数和"远侧"关联函数方均根宽度随系统尺寸变大而变大.同时,"远侧"伴随粒子的平均横动量随碰撞系统尺寸变大呈现下降趋势.仅在碰撞系统尺寸足够大的情形
利用融合蒸发反应116Sn(11B, 3n)和在束γ谱探测技术对124Cs 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实验研究.将基于πh11/2(×)νh11/2 组态的正宇称伴带的两个旋称分支分别由16(h)和17(h)向上延伸至18(h)和19(h).比较了πh11/2(×)νh11/2组态的晕带和正宇称伴带的激发能、旋称劈裂、电磁跃迁等特性,124Cs的正宇双重带是较为理想的候选手征双重带.通过提取晕带与负宇称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