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牛奶激发试验了解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评估激发试验诊断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意义,对比临床辅助检查与牛奶蛋白激发结果的关系。方法: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对符合入选标准,疑似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共57例住院进行牛奶激发试验。其中男30例,女27例,男:女为10:9,年龄1月~22个月,其中<12个月54例,>12个月3例。激发试验前后行血常规检测,激发试验前测定血清总IgE抗体、血清特异性牛奶蛋白IgE及特异性牛奶蛋白IgG水平。对入选疑似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症状特点和牛奶激发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入选婴幼儿的临床特点:57例疑似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中,消化道症状53例(92%)、呼吸道症状2例(3%)、皮肤症状4例(7%)、全身症状7例(12%)、混合症状9例(15%)。全身症状包括体重不增3例(5%)和哭闹4例(7%)。(2)牛奶蛋白激发实验结果57例婴幼儿儿牛奶激发试验阳性23例(40%),阴性34例(60%)。阳性组与阴性组验婴幼儿均以消化道为主要临床表现,分别为22例(95%)、31例(91%)。激发试验阳性结果可有便血、皮疹、呕吐、哭闹、粘液便及腹泻表现,以皮疹(74%)及血便(13%)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速发型反应,22例迟发型反应。(3)49例血常规结果牛奶激发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激发前和激发后比较,血常规中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阳性组激发后中性粒细胞比率较激发前增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49例血清总IgE、特异性牛奶蛋白IgE及特异性牛奶蛋白IgG检测结果,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异。结论牛奶激发试验是诊断牛奶蛋白过敏金标准。评判激发试验阳性结果是以便血及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是以迟发型变态反应方式出现。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可作为判断激发试验结果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