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暴雨淹城”到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80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与气候变迁的不断加剧,“暴雨淹城”的日趋常态化己成为世界各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桎梏”和障碍。该研究认为“暴雨淹城”是特定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方式与程度、制度安排效应及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能力等的综合表征和侧面映射,是一个系统而又多维的复杂科学问题,对应于城市规划层面具化为人-地关联的脆弱性分析、多要素互动的情景模拟分析评估与预测、以及多学科交融的方法集成解决之道,并据此构建和剖析基于时间、尺度和要素三维层面的应对“暴雨淹城”的城市规划分析框架与形成机理、提出基于理论创新、规划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响应”调控建议。研究结论为认知和指导我国当前快速城镇化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城市(暴雨)问题集中形成和爆发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信息与通信地理学也称通信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其发轫于1960年代地理学者对电报和电话的关注,主要探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和空间与地方的关系。国际地理联合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专业委员会并创刊NETCOM(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近年来,随着传播学(Communication)成熟、ICT大发展、媒介融合,以及空间转向被普遍接受,
加强区域旅游协同、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旅游界的共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京冀旅游协同对两地旅游业发展都有利,而毗邻首都地区是两地经济协同进化表现最显著的区域。源于生态学的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用于研究要素间的关联协同关系,该理论对区域旅游协同进化问题研究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为旅游协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基于该理论,本文对河北省毗邻首都县域旅游发展协同进化的基础
对人文地理学者而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至关重要。基于新世纪以来的个人学术阅读,笔者认为国内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在不断进步,但与欧美顶级人文地理期刊上的论文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思路、理论框架、文献综述、引证、讨论等方面,笔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基于自己的方法论,认真交待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阐明理论框架,完善文献综述,认真对待引证,并改进讨论部分的写作。
文章从演化弹性理论视角构架资源型城市经济弹性分析框架,从维持性、适应性和转型性三个方面评价城市经济弹性能力,建立资源型城市经济弹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l9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弹性能力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辽宁省和吉林省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弹性要明显高于黑龙江省,辽宁省的盘锦、本溪和鞍山排名前3位,而黑龙江省的四大煤城弹性最低,再生型城市经济弹性最高
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地理现象,中国甚至把城市群作为支撑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但以往关于城市群的中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群现象、特征的描述以及概念界定上,关于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影响因素和相应经济绩效研究不够充分,结论不一致,方法也存在缺陷。本文以中国城市群为例,从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探讨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影响因素及经济绩效,试图为城市群研究提供中国经验和证据,同时也为中国城市群发
为探讨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以2000-2013年为研究时序,从经济规模、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将江苏县域作为整体,与全省、全国及其县域进行比较,发现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县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水平迅速提高、结构显著优化、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明显强于全国县域,并在全国和全省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进一步揭示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江苏45个
旅游发展导向型村镇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途径,建设特色旅游小城镇是中国未来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住建部公布全国55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例,探索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总体分布特征与成因,发现其分布与市场、景区、交通和人口等有密切联系。基于此,根据旅游村镇资源条件、区位特征和经济背景等因素,结合典型案例,提出市场拉动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推动型和人口驱动型等4种旅游发展模式,为中国其他
文章描述了周礼小镇的景况,探讨了周礼小镇的发展变革与机遇,研究了其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在对接国家、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各种相关上位规划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确立了周礼小镇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规划和概念设计。在周礼小镇(核心区)概念性规划中,以现代城镇规划科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风水地理学(剔除迷信思想)的原理和思想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天人合一”、人与多重环境的和谐重构和持续发展
本文研究了2000-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能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0-2014年期间:①中国的能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整体上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对外开放水平三大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②东西部地区的能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也呈正相关,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东中西三大板块中的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
利用长春市中心城区2003、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廊道效应原理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揭示了交通系统“快速化”背景下长春市各级交通路线对城市功能用地演替的作用效应关系。研究发现:轻轨、主干路、快速路对商服用地的吸聚效应依次增强,快速路沿线商服用地主要用于专业化市场建设,轻轨沿线商服用地用作综合性商场开发;快速路对沿线居住用地吸聚强度大于主干路,轻轨对沿线居住用地具有近距离排斥效应;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