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内外: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命名及其研究述评之一(1979-2002)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345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80年代初期的“台港文学”,发展到80年代中期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再到90年代中期的“世界华文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命名虽几经变迁但终于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其内涵和外延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廓定,即“世界华文文学是一种研究文学关系的学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当然也包括中国文学研究,但主要研究的不是中国文学本身。 20年来,这一学科领域的老、中、青几代研究者,以他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实绩,不但使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更加广泛、更为深刻地为中国的读者、文学界和学术界所认识,而且他们的共同努力也形成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独特的学术风貌,并使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初步确立。
其他文献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佛道书籍的大量增加,不得不反映到目录著作中来。除专科目录外,综合目录也给予了反映,正统派四部分类法目录就给予了佛道书目相应的位置。《隋书·经籍志》
《梧门诗话》是清人法式善(1753~1813)撰写的一部诗话著作。法式善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诗龛、陶庐。蒙古乌尔济氏,内务府正黄旗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后因
会议
台湾文学从开始产生之日起即与大陆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家公认的台湾文学的始祖沈光文就是明朝末年从大陆流寓台湾的文人,其后台湾文学历经了明郑三世、清领时期及日据时期
当代科技展示了古籍电子化的前景,但古籍出版的文字形体规范问题尚未解决。汉字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其形体自甲骨文以来历经数千年之演化,产生了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会议
自9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地区的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不少研究者打破了以往平面、单向思维的理论定势,代之以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这样的立体、双向、多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现代大学的一个学科门类,是二十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但作为一种知识或学问体系,却是非常古老的,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刘向、刘歆父子。经过历代无数文献学家的努
在当今世界华文文学绚烂的百花园中,女作家的作品更是争奇斗艳的一族:严歌苓、虹影、张翎这一批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的女作家们,于80年代中后期或90年代初出国留学并取得了所在
会议
在本文的实际操作上,对华侨(人)文学的界定要素主要是作者和题材。就这两方面而言,可以将华侨(人)文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概念,无论是作者还是题材,只要是与华侨(人)
地震灾害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保险人对承保的财产因遇地震而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国际上通常将其分为企业财产地震保险和家庭
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诞生于19世纪末,发展、延续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大部分土生华人,失去了使用汉语的能力。他们只好用自己的“流行”用语--“市场马来语”,又称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