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S对压气机叶栅稠度特性影响之一:吸气量及位置变化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值模拟中等稠度(b/t=1.364)下吸气量及位置对某大转角吸气式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BLS)可使叶栅总压损失降低最高达27.7﹪;随吸气量增加,吸力面角区低能流体积聚显著减小,流动在尾缘附近更靠近吸力面,气流折转能力加强,出口气流角最大增加4.2°;吸气导致的栅内扩压能力恢复和通道涡三维分离效应应是确定最佳吸气位置及吸气量的判定原则.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热重差热分析仪,在各种不同的氧气浓度下对落叶松、红木和红松样品进行实验.通过对TGA、DTGA和DTA曲线的分析,样品干燥基在21﹪的空气气氛中要经历两个失重过程,第一个失重过程主要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热解,第二个失重过程主要是木质素的炭化分解和燃烧.在各氧气浓度条件下,热解失重的第一个阶段TGA和DTGA曲线差异很小;在各样品失重的第二个阶段,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TGA和DTGA曲线差异
对一维炉内煤粉燃烧NO的释放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NO的析出峰值前移;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NO释放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NO的排放浓度与煤粉粒度的关系中,存在一个煤粉平均粒度临界值d,当煤粉粒度d≤d时,随煤粉粒度的减小,NO的排放浓度减小,当煤粉粒度d>dc时,随煤粉粒度的减小,NO的排放浓度增大;模拟计算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炉膛燃烧三维温度分布可视化技术将成为优化燃烧调整和控制、故障诊断等环节的重要手段.煤粉炉内影响炉膛总辐射能、炉膛火焰中心高度、飞灰含碳量及NO生成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运行参数对它们的影响.该文针对某电厂锅炉对影响炉膛总辐射能、火焰中心高度、飞灰含碳量及NO排放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现场试验,以期找到适合该锅炉的一定负荷下高效低NO排放的最佳运行工况,以便对电厂运行提供指导.
煤燃烧会排放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中亚微米粒子主要是由无机矿物质经蒸发-成核-凝结-凝并的途径而形成的;超微米颗粒的产生不同于亚微米颗粒的形成过程,是由于破碎机理.碳黑形成的关键步骤是第一个芳香环的生成.二次颗粒物是由气态先前物在大气中转化而成的.深入认识颗粒物的形成对有效控制颗粒物的排放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对比我国西北部五个电厂原煤、底灰和飞灰样品中环境敏感性痕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揭示了痕量元素在不同燃烧产物中的相对富集规律.以痕量元素在不同燃烧产物中的相对富集系数为评价标准,建立了燃烧产物中痕量元素的分配模型.结合痕量元素的原始赋存状态,总结了痕量元素燃烧的迁移富集机理和环境效应,提出了降低痕量元素污染的有效途径.
本文采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前缘弯掠斜流转子叶顶间隙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压力面和吸力面之间较大的压力差异致压力面侧的气流穿过叶顶间隙向吸力面流动,与主流发生强烈的卷吸而生成叶顶泄漏涡.泄漏涡作用的区域具有较低的压力分布和很大的流动损失.在叶片通道内,泄漏涡沿着与转子旋向相反的方向向相邻叶片的压力面移动.大间隙时的叶顶泄漏涡比
本文通过求解二维不可压N-S方程,分别对某三级低速轴流压气机第一级的孤立转子和拉开轴向间隙的第一级进行数值模拟,在出口加上节流阀进行非定常计算,比较了这两种情况和正常轴向间隙单级二维计算所模拟的不同的旋转失速发展过程,得到了各自的失速先兆的特性,并分析了失速过程中动叶通道内部动态压力的变化,从而探讨了失速过程级环境中静叶对动叶通道内小尺度扰动的抑制作用.
离心压缩机由于其尺度小和压比高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对离心压缩机内三维流动的学术研究方面,以往的大多数工作,无论实验研究还是数值模拟研究,主要是针对低压比机器进行的.本文通过分析对一个高压比离心叶轮的数值模拟结果,认识这种叶轮流道内复杂的三维定常粘性流动.第一部分将讨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网格密度和间隙尺度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数值处理方法对计算结果确认的影响.第二部分将通过分析CFD模拟的结
在非结构网格下,本文针对非定常三维N-S方程组发展了一种双时间步长高精度快速迭代格式.该格式在时间上具有二阶精度,在空间上将r=3的加权ENO格式与强紧致格式相结合去处理N-S方程中的对流项以及离散方程的右端项,并用四阶精度的紧致格式去计算N-S方程中的粘性项.典型的三个算例从不同侧面对本文格式进行了考核.计算表明:该算法具有高效率与高分辨率的特征,所得的计算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比较吻合,初步表明了
谐振管与谐振腔是热声系统中用来储存能量和调节频率的重要装置.本文分别应用热声系统设计中常用的一维线性热声网络模型和商用软件Fluent6.0中的标准κ-ε模型算法模拟谐振管与谐振腔中的压力分布,并与各压力测点实验数据对比.因为湍流等非线性因素的存在,一维热声网络模型不能有效的模拟热声系统的状态.而二维κ-ε模型比一维线性模型更好的与实验结果吻合,从而验证了二维κ-ε模型的有效性,为利用Fluent